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中医药学刊》 > 2011年第4期 > 正文
编号:12138774
晚期非小细胞肺癌的中医证候规律研究(3)
http://www.100md.com 2011年4月1日 曹洋
第1页
第2页

    参见附件(6949KB,10页)。

     表11 晚期非小细胞肺癌患者卡氏评分与虚实的关系

    注:经χ【sup】2【/sup】检验,与卡氏评分≥60分组相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与卡氏评分≥60分组相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1。

    4 讨 论

    《杂病源流犀烛》提到:“邪积胸中,阻塞气道,气不宣通,为痰……为血,皆得与正相搏,邪既胜,正不得而制之,遂结成形而有块。”指出肺癌的发生发展和“痰、瘀、虚”密切相关但。目前许多学者亦认为肺癌的发病和“痰、瘀、虚”密切相关,但缺乏系统性的研究证实这一观点。本研究对120例晚期非小细胞肺癌患者进行证候频次统计分析,结果显示虚实夹杂证是晚期非小细胞肺癌患者最常见的表现,因此最主要的治疗原则是扶正祛邪,攻补兼施。从单证候出现的频率分析,发现脾虚证、痰证、血瘀证是晚期非小细胞肺癌最主要、最常见的证候,另外气虚证和热证也是较常见的证候。提示晚期非小细胞肺癌中最主要的虚证主要表现为脾虚、气虚,最主要的邪实表现是痰证和血瘀证。因此体现在相应的治疗上,扶正的重点应该是健脾益气,祛邪的重点应该是化痰(其中又包括化痰祛湿和清热化痰)和活血祛瘀。研究结果显示晚期非小细胞肺癌患者以复合证和兼杂证为主要表现,而且其临床表现非常错综复杂,120例患者共出现52种证候组合形式。但仍然可以发现其中具有一定的规律性,即脾虚(或气虚)、血瘀、痰证(痰热或痰湿)占据了主导。换句话说,肺癌的发病可以用“痰、瘀、虚”三个字高度概括。由于痰、瘀、虚三者之间的相互影响,使得肺癌的病机非常复杂,提示我们在治疗时不能单纯从某种证候入手,而应该同时考虑到虚证、痰证以及血瘀证。

    中医学认为肺癌是全身性疾病,肺部肿瘤只是一个局部表现。因此肺癌的发病不仅仅和肺脏有关,还和全身其他脏腑有密切的关系。本研究结果显示在120例晚期非小细胞肺癌患者中,肺病证候和脾病证候的出现率最高,明显高于其他八个脏腑证候的发生率(P<0.05),另外肾脏和晚期非小细胞肺癌也有较密切的关系。说明肺癌的发生和肺、脾、肾三脏有密切的相关性。

    由于遗传性征、身体形态、脏腑结构、生理功能等方面的差异,在许多疾病中男性和女性的中医证型都有较大的差别。本研究结果显示在晚期非小细胞肺癌中,性别不会影响到中医证候。人的体质是一个随着个体发育的不同阶段而不断演变的生命过程,随着年龄的增长,人体的脏腑经络及精气血津液的生理功能都不断发生变化。本项研究显示60岁以下和60岁以上的患者在常见单证候的分布上没有明显差异,但在虚、实证的发生率上,两者明显不同。在虚证的发生率上,60岁以下组明显低于60岁以上组(P<0.01);在实证的发生率上,60岁以下组明显高于60岁以上组(P<0.05)。

    在分期和中医证候的关系上,Ⅳ期组脾虚证的发生率高于Ⅲb期组(P<0.05),在其它常见单证候和虚实证的分布上两者无显著性差异(P>0.05)。从这个结果我们可以发现一个值得讨论的问题,现代医学通常所说的晚期非小细胞肺癌是指Ⅲb(或Ⅲ)、Ⅳ期。我们的研究显示对这一部分病人的治疗原则是扶正祛邪。而祖国医学依据机体情况和癌瘤的变化,将肺癌分为早期、中期、晚期三个阶段。早期邪气初起,正盛邪实,治疗以攻毒祛邪为主;中期肿瘤逐渐增大,病邪炽盛,开始伤气劫血耗精,邪正处于相持阶段,机体形神渐损,虚象已露,治疗宜攻补兼施;晚期,癌瘤盘根错结,邪毒侵袭嚣张,正气虚衰不去,不堪攻伐,治疗以扶正培本为主,寓攻于补。因此我们发现现代医学根据TNM分期标准制定的晚期非小细胞肺癌和祖国医学所指的晚期肺癌并不完全相同。究其原因,前者的分期是根据肿瘤的大小、有无淋巴结和远处转移等情况来决定的,是以肿瘤为主要观察对象;而祖国医学的分期是根据在疾病发生发展过程中,机体的正气与邪气相互斗争过程中的相互状况而决定的,是以机体为主要观察对象。

    Karnofsky功能状态量表主要评价病人行为状态的自理能力及活动情况,适合于身体耐受力和治疗效果的评价。卡氏评分结果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反映患者的生存质量。本研究结果表明,卡氏评分和中医证候之间有着较密切的关系,卡氏评分<60分的患者其虚证的发生率明显高于卡氏评分≥60分患者,一定程度上说明生存质量低的病人更容易表现出虚证。但是在实证的发生率上面,两组没有显著性差异,这可能和样本数太少有一定的关系。

    参考文献

    [1] 中国抗癌协会.新编常见恶性肿瘤诊治规范[S].北京:中国协和医科大学出版社,1999.

    [2] 中国中西医结合研究会老年病中医专业委员会.中医虚证辨证参考标准[S].中西医结合杂志,1986,6(10):598.

    [3] 第二届全国活血化瘀研究学术会议修订.血瘀证诊断标准[S].中西医结合杂志,1987,7(3):129.

    [4] 郑筱萸.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S] ......

您现在查看是摘要介绍页,详见PDF附件(6949KB,10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