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中医药学刊》 > 2012年第4期 > 正文
编号:12209213
宋以前《伤寒论》流传概况(2)
http://www.100md.com 2012年4月1日 张维亮 李金田 付爱华
第1页

    参见附件。

     7 《隋书》、《旧唐书》、《新唐书》

    《隋书》是唐贞观十五年(641)至显庆元年(656)由魏征等主持修篡的梁﹑陈﹑齐﹑周﹑隋五朝史志中的一种。《隋书·经籍志》其著录仲景著作情况如下:“《张仲景方》十五卷。仲景,后汉人。《张仲景疗妇人方》二卷。《医方论》七卷(后小字注:梁有《张仲景辨伤寒》十卷,亡,梁有《张仲景评病要方》一卷,亡)”。《隋书·经籍志》是据梁·阮孝绪(公元479-536)《七录》成,《七录》著录:“《张仲景辨伤寒》十卷”。《七录》据刘宋·王俭(公元452-489)《七志》成。《七志》据东晋李充《晋元帝四部书目录》即《秘阁四部书目录》成。《秘阁四部书目录》载“《张仲景辨伤寒并方》有九卷”。李充《晋元帝四部书目录》据西晋荀勖(公元?-289)《晋中经簿》而成。则《辨伤寒》十卷,当于西晋《晋中经簿》中已经著录[5]。《旧唐书·经籍志》载:“《张仲景药方》十五卷,王叔和撰”。《新唐书·经籍志》载:“王叔和《张仲景药方》十五卷,又《伤寒杂病论》十卷”。在《隋书·经籍志》中记录仲景著作计四种二十八卷,其中载有“《张仲景方》十五卷,《旧唐书》与《新唐书》中未载,但载有《张仲景药方》十五卷”。《新唐书·艺文志》又增加“《伤寒卒病论》十卷”,计二种二十五卷。《伤寒卒病论》之名在此首次出现。另据《唐会要》记载,唐·乾元年间朝庭将《伤寒论》列入医官之必修书目,说明《伤寒论》在唐代仍然存在,未曾失传。又《日本国见在书目录》编撰于贞观十七年(875),其中载有:“《张仲景方》九卷”。说明在此之前,仲景医书已传至日本,其书名与《隋书·经籍志》一致。

    8 《千金要方》、《千金翼方》

    孙思邈于公元651年撰讫《千金要方》,事隔30年又撰成《千金翼方》,二书保存了早期《伤寒论》面貌。《千金要方》收录伤寒部分条文计69条,杂病部分条文计134条。《千金翼方》收录了《伤寒论》中的大部分条文计380条。孙氏自隋文帝时与宫中就有往来,《旧唐书·孙思邈传》曰:“隋文帝辅政(581年),征为国子博士,称疾不起”,“及太宗即位(627年),召诣京师”,“显庆四年(659年),高宗召见”,“上元元年(674年),辞疾请归”。由此可知,在这一段时期内,他有条件接触到宫中的书籍。然而,孙氏在著《千金要方》时感慨“江南诸师秘仲景要方不传”,而未能更多的收录仲景著作。到了唐·贞观中(约638年),政府“请购天下书……藏于内库”,宫中藏书得到丰富。孙氏撰成《千金要方》至674年辞疾请归的期间,他看到了宫中新收藏的《张仲景方》,故而在撰写《千金翼方》时,收载了“伤寒论”内容,使之成为现在的《伤寒论》《千金翼方》收录本[5]。《千金翼方》在编写体例上,首列六经病状,次列伤寒宜忌、发汗吐下后病状、霍乱、劳复等篇。其“伤寒宜忌”与“发汗吐下后病状”与《脉经》本“可”与“不可”的分类大体相同。

    孙氏首创“以法类证、以方类证”的方证归类研究《伤寒论》的方法,把《伤寒论》按“方证同条”的形式归纳为三百九十三证,一百一十四方[7],使《伤寒论》辨证论治精神更加显见,对后世柯韵伯、徐大椿等有很大启示。其次,孙氏根据“风则伤卫,寒则伤营,营卫俱病,骨节疼烦”,提出:“夫寻方之大意,不过三种:一则桂枝,二则麻黄,三则青龙。此之三方,凡疗伤寒不出之也”。后经明代方有执、清初喻嘉言等先后阐发,形成了“三纲鼎立”之说。孙思邈沥血著成两部《千金》,为《伤寒论》的学术思想系统化、理论化开创了先河,对于保存《伤寒论》这一珍贵典籍,发扬仲景学说,作出了重要的贡献。

    9 《外台秘要》

    王焘(约670-755年)汇集了唐及唐以前近百种医学著作,分类选编,历经10年,终于在公元752年著成《外台秘要》四十卷。王焘在编篡时对所收集的资料,均阐记出处,不仅为后世提供了极其丰富的医学资料,而且开创了整理医学文献详注出处的先河。经统计[8],《外台秘要方》中共收载仲景文献210条:直接引用91条,间接引用尾注同书50条,间接引用小字注文69条;收载仲景方剂155方:直接引用仲景文献中74方,间接引用仲景文献中81方。《外台秘要》中引用仲景文献共有九种称谓,其中直接引用仲景文献以“仲景伤寒论”最多,说明王焘当时见到的仲景著作是《仲景伤寒论》。

    王焘在编篡中,凡经摘录者,都注明出自某书某卷。几乎每条引文都标明所引书名或人名,标记卷第,尾注同书。而每当引录一方同见数书者,就在同方下加注记载,有时尾注记一书同,或在尾注记数书同。这是《外台秘要》编篡之重要特色,在医籍的编篡历史上开创先河[7]。在《外台秘要》直接引用的91条仲景文献中,72条标明了“出第某卷”。通过与今本《伤寒论》和《金匮要略》中的卷次对照,发现伤寒内容在《仲景伤寒论》的第二卷至第十一卷,是按照“伤寒日期”编次的,而并非按照三阴三阳病篇排列;杂病内容在《仲景伤寒论》的第十四至第十八卷。即上半部分是伤寒,下半部分是杂病。也就是说,王焘当时所见到的仲景著作是未经后人拆析为《伤寒论》和《金匮要略》的一种古传本,卷数至少有十八卷。《外台秘要》间接引用《小品方》、《古今录验》等共20种古代医学珍籍中的仲景文献119条,可据以推测唐代之前仲景文献流传状况,对了解张仲景对六朝、隋唐医学的影响具有重要意义。

    10 敦煌《伤寒论》残卷

    敦煌《伤寒论》残卷经鉴定均为唐时手抄本,在编号为S202和P3287(斯坦因劫掠之敦煌文献共近七千种,皆用Stein之名编号,其编号从S0001至S6908;法国伯希和盗窃之敦煌文物约二千五百种(不包括藏文),其编号前均冠以Pelliot,简称P)中有《辨脉法》、《仲景平脉法》、《伤寒例》残卷。S202卷子,相当于《辨脉法》,今称为《伤寒论》残卷甲本。P3287号卷子,首尾均残,共抄录五种文献,其中有《伤寒论》残卷乙本和《伤寒论》残卷丙本。关于三部分残卷的抄写年代,从文中之避讳字判断,S202卷子全文不避“坚”、“中”、“顺”三字,因此,可以鉴定此件抄写时代的下限当在南朝梁前。乙本和丙本的编号均为P3287,从乙本所使用的避讳字看,抄写的时代下限在唐高宗李治之世。丙本没有出现避讳字,但此篇与乙本写在同一卷子上,因此,断定其抄写年代亦在唐高宗之世[9]。从敦煌《伤寒论》残卷,可以看到唐以前仲景著作的部分文字内容,而且,从甲本抄件上可以看出《辨脉法》在南朝梁以前已在流传。这些残卷有极高的文献价值,可惜内容太少,仅能用作参考。

    由上所述,可粗浅的了解仲景著作在魏晋隋唐八百年间的流传脉络。此后,至宋校正医书局成立,宋臣对《伤寒论》的校定,方使《伤寒论》的传本定型化,从而结束了《伤寒论》传本纷杂散乱的流传状况。

    参考文献

    [1] 王立子.从六朝医学文献看《伤寒杂病论》的学术渊源[J].中国医药学报,2004,19(7):438-439.

    [2] 钱超尘.张仲景生平暨《伤寒论》版本流传考略[J].河南中医,2005,25(2):3-7.

    [3] 马继兴,王淑民,陶广正,等.敦煌医药文献辑校[M].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1998:195-204.

    [4] 徐荣斋.略论晋唐时期之伤寒学[J] ......

您现在查看是摘要介绍页,详见PDF附件(2782k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