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现代医药卫生》 > 2007年第4期
编号:11405201
中药姜制的研究
http://www.100md.com 2007年2月15日 陶昌勇
第1页

    参见附件(146KB,1页)。

     文章编号:1009-5519(2007)04-0555-01

    中图分类号:R28

    文献标识码:B

    姜制的理论基础是源于《本经》关于药物配伍关系的“七情”,先有药物配伍的理论与实践,而后才有姜制法的产生;姜制的理论经历了由制止药物毒性到制止药物偏性的漫长的发展过程。一个药物运用姜制法的一般条件是增强药物的疗效,或是增强某方面的疗效,但决定条件则是要能制止药物的偏性;与酒制、醋制偏重利用物理化学作用炮制药物不同,姜制主要是通过药物配伍的作用以制止药物的偏性和增强疗效,达到提高药物功效的目的。

    1姜制法的起源

    考查历代中医药文献,最早记载用姜汁制药的医药著作是南北朝时期南齐时的《刘涓子鬼遗方》对半夏的炮制:“汤洗七遍,生姜浸一宿,熬过。”简言之,即是多次漂洗处理后,用姜汁浸炒。与其他各种炮制法比较,相对而言形成的时间较晚,已是公元500年左右的时候。

    2姜制法的发展

    随着中医药的发展,药物的种类逐渐扩大,医方与日俱增,姜制药物的品种也相应增多。唐代新增姜制的药物有8种:草乌、白姜蚕、南星《银海精微》;鹑、石蜜《食疗本草》;生狼毒《外台秘要》;厚朴《经效产宝》;骨碎补《仙授理伤续断秘方》。宋代《包括雷公炮炙论》计有41种:凝水石、酱《雷公炮炙论》;白附子、牵牛子、大戟《太平圣惠方》;附子《博济方》;黄连《旅舍备要方》;杜仲《类证活人书》;龙胆《重修政和备用本草》;大黄、蜈蚣、枇杷叶、腊茶、乳香、陈粳米、槲白皮、皂荚英《圣济总录》;连皮大腹《全生指迷方》;桔梗、罂粟壳、薯蓣、远志《普济本事方》;前胡、白扁豆、五加皮、生地《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干蟾、肉豆蔻、陈粟米《小儿卫生总微论方》;黄芩《三因极病证方论》;官桂、贝母(川贝)《卫生家宝产科备要》;诃黎勒《陈氏小儿痘诊方论》;全蝎、何首乌、香附子、草豆蔻、虎骨、薄橘红《类编朱氏集验医方》;栀子仁《产宝杂录》;熟地《女科百问》 ......

您现在查看是摘要介绍页,详见PDF附件(146KB,1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