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现代医药卫生》 > 2007年第5期
编号:11404880
他汀类药物在冠状动脉综合征的作用
http://www.100md.com 2007年3月1日 柏玉敏
第1页

    参见附件(295KB,2页)。

     文章编号:1009-5519(2007)05-0683-02 中图分类号:R5 文献标识码:A

    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包括不稳定心绞痛、急性心肌梗死和猝死,是导致冠心病以及心血管病死亡的重要原因[1~3]。

    有关ACS的发生与发展尚不清楚,现多认为,在冠状动脉粥样硬化但并非冠状动脉十分狭窄的基础上,粥样斑块破裂、血管痉挛和随之发生的血小板黏附、聚集及继发性血栓形成是ACS发生的主要病理生理机制[4,5]。其中粥样斑块破裂又被视为ACS发生中最主要的始动环节。因此,有关粥样斑块破裂的防治研究成为人们关注的热点。研究斑块破裂的机制及探索稳定斑块的方法具有重要临床意义。血运重建是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治疗的重要进展,它虽可治疗严重的冠状动脉狭窄,缓解缺血的症状,但不能改变粥样斑块的生物学特性,斑块不稳定及斑块破裂的可能性仍然存在[6,7]。这就是ACS患者反复发生心血管事件的原因。

    1 动脉粥样斑块的发生过程及结果

    不稳定斑块是临床发生ACS的重要原因。近几年研究表明,炎症在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发生、演变及破裂过程中有至关重要的作用。现认为在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起始阶段,氧化修饰的低密度脂蛋白(OxLDL)等促炎症冠心病危险因素可损伤血管内皮细胞功能,引起白细胞介素-1β(IL-1β)、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增加,并由此作用于血管内皮细胞引起细胞间黏附因子(ICAM-1)、血管细胞黏附分子(VCAM-1)、分泌增加,C反应蛋白(CRP)及纤维蛋白原(FIB)等增多,ICAM-1等黏附分子可介导血液中单核细胞黏附到激活的血管内皮细胞;损伤的血管内皮细胞分泌单核细胞化学趋向蛋白-1(MCP-1),促使黏附的单核细胞进入血管壁并分化为巨噬细胞,使之吞噬OxLDL形成泡沫细胞,并导致斑块进展破裂[8~9] ......

您现在查看是摘要介绍页,详见PDF附件(295KB,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