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现代医药卫生》 > 2008年第4期
编号:11565512
低分子量肝素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40例疗效观察
http://www.100md.com 2008年2月15日 《现代医药卫生》 2008年第4期
     文章编号:1009-5519(2008)04-0569-02 中图分类号:R5 文献标识码:B

    不稳定型心绞痛(UA)是冠心病患者常见就诊病因,病情变化多端,治疗不及时可能迅速进展为急性心肌梗死(AMI)甚至猝死。现将我院2006年6月~2007年6月收治的40例UA患者应用低分子量肝素治疗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40例UA病人,均为住院病人,年龄≥60岁,诊断标准依据1979年WHO关于缺血性心脏病的命名和诊断标准,将劳力性心绞痛以外的缺血性胸痛均归属于UA,入选前48h至少有1次以上的心绞痛发作,发作时均伴有ECG相邻两个导联的ST段下移≥0.1mV,T波压低、倒置。

    1.2治疗方法:常规应用硝酸酯类、β受体阻滞剂、钙离子拮抗剂和阿司匹林等药物治疗外,加用低分子量肝素(速碧林)5 000

    IU,腹部皮下注射,每日2次,连续应用7天。

    1.3疗效判定:显效:心绞痛不再发作,或<2次/周,体力活动耐量增加,心电图原有ST段下移或T波倒置恢复正常或ST-T明显改善。有效:心绞痛次数减少,50%以上或多次疼痛时间缩短,ST段下移较前改善。无效:心绞痛发作程度、次数、持续时间及心电图均无改善或发生AMI等。实验室指标:血小板计数(PLT)、凝血酶原时间(PT)、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纤维蛋白原(Fib)。

    1.4统计学方法: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采用t检验,P<0.05为差异有显著性。

    2结果

    40例患者中,7例(17.5%)皮下注射处皮肤出现瘀点、瘀斑,局部处理后好转,无过敏反应,无颅内、消化道、呼吸道等出血并发症。40例中显效30例(75%),有效8例(20%),2例治疗无效(5%),急诊行介入治疗。且治疗后对血小板和血凝指标影响不大。

    3讨论

    UA的发病机制主要在于冠脉内不稳定的粥样斑块继发病理改变,如斑块内出血、纤维帽出现裂隙、表面上有血小板聚集,导致缺血性胸痛[1]。临床上常用的抗心绞痛药物包括硝酸酯类、β受体阻滞剂和钙离子拮抗剂等,其治疗机制是通过减少心肌氧耗和(或)增加冠脉血流,恢复心肌氧需和氧供之间的平衡,从而缓解心绞痛的发作。如能早期干预,可有效缓解UA症状,减少AMI和猝死发生,但常规抗心绞痛药物治疗效果不佳,溶栓治疗也无明确疗效。

    低分子量肝素是普通肝素解聚得到的小分子物质,平均分子量4 500 kD,主要成分是黏多糖,具有抗凝血酶和抗凝血因子Xa,促进抗凝血酶Ⅲ(AT-Ⅲ)等作用。通过测定血浆抗Xa活性,皮下给药3 h后达到血药峰值,清除半衰期为3.5h,注射后抗Xa活性持续至少18 h[2]。

    低分子量肝素作为一种治疗UA的药物,与普通肝素比较,具有血小板减少症发生率更低、给药方便、无需监测凝血功能、节约治疗费用和住院天数少等优点,值得在临床上推广使用。

    参考文献:

    [1]叶任高,陆再英.内科学[M].第六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43.

    [2]Gurfinkel EP,Manos EJ,Mejail RI,et al.Low molecular weight hepa-rin versus regular heparin or aspirin in the treatment of unstable an-gina and silent ischemia[J].Am Coll Cardiol, 1995,26(2):313.

    收稿日期:2007-10-18, 百拇医药(李金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