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现代医药卫生》 > 2008年第17期
编号:11667534
一起蜡样芽胞杆菌食物中毒调查分析
http://www.100md.com 2008年9月1日 《现代医药卫生》 2008年第17期
     文章编号:1009-5519(2008)17-2684-01 中图分类号:R18 文献标识码:B

    2006年5月27日,苍梧县某快餐店发生一起食物中毒。中毒患者以恶心、呕吐为主要症状。经临床、流行病学资料调查及实验室检验,判断为一起由于食用了被蜡样芽胞杆菌污染的米饭所引起的细菌性食物中毒,现将调查分析结果报道如下。

    1 流行病学调查

    1.1 中毒经过:2006年5月27日19时开始陆续出现病人,至5月28日0时止,共发病例22例,罹患率11.0%(22/ 200),病人多集中在5月27日19~23时3h内发病,潜伏期最短2 h,最长6 h。

    1.2 现场卫生学调查:该快餐店位于集贸市场旁边,周围环境卫生状况较差,店内基本卫生设施具备,但分餐间内未安装紫外线灯,厨师1人、服务员2人均领取健康合格证和卫生知识培训证上岗,快餐店已办理《食品卫生许可证》。
, 百拇医药
    1.3 可疑食物:出现中毒的病人均于5月27日在该快餐店进晚餐,有共同的食物史。该店晚餐共出售快餐约200份,其食谱为:鸡肉、炒肉片、炸鱼、炒猪杂、炒油菜、米饭,因此,可疑食物为该店晚餐供应的所有食物。

    2 临床表现及转归

    大部分病人出现恶心呕吐(最多10次/h)、腹痛、腹泻(黄色水样便,最多8次/h),个别患者头晕、头痛、发热、恶心呕吐症状尤为剧烈。经县人民医院抗菌和对症治疗,病人病情明显好转,至28日12时大部分病人出院,无死亡病例。

    3 实验室检验

    3.1 样品来源: 共采集样品21份。其中,病人呕吐物2份,剩余食品6份(包括米饭1份和炒菜5份),餐具涂抹3份(包括碗、盘),病人肛拭子10份。

    3.2 分离培养:经37 ℃ 24 h培养从1份剩余米饭和8份病人排泄物标本中检出形态一致的优势菌株。普通营养琼脂平板上菌落较大,灰白色、不透明,表面似蜡状,边缘不整。血平板上可见菌落呈浅灰色,似毛玻璃状,溶血。在卵黄琼脂平板上菌落周围出现透明(宽4 mm左右)。
, 百拇医药
    3.3 革兰染色镜检:取分离菌纯化培养后进行革兰染色镜检,镜下可见革兰阳性芽胞杆菌,菌体两端平整,芽胞不突出菌体,位于菌体中央或稍偏于一端,呈短链排列。

    3.4 活菌计数:活菌计数对确定本菌引起食物中毒具有相当意义。本次计数为1.2×106 cfu/ml,已达中毒的菌量范围。

    3.5 生化试验:对9株形态相同的菌株进行系统生化鉴定,其结果为:卵磷脂酶、酪蛋白酶、H2O2酶、动力、厌氧利用葡萄糖、硝酸盐还原试验、V-P试验、明胶液化试验均为阳性;甘露醇、木糖、淀粉分解、构橡酸盐利用试验均为阴性。

    4 讨论

    本起事件从快餐店卖剩的米饭、患者排泄物中检出同一生化型的蜡样芽胞杆菌,菌量达1.0×106 cfu/ml以上,结合流行病学调查、毒力试验、血清学试验,可以确认是一起蜡样芽胞杆菌污染食物引起的食物中毒事件。
, 百拇医药
    蜡样芽胞杆菌属于需氧芽胞菌属,在自然界分布很广。近年来由蜡样芽胞杆菌引起的食物中毒有增加的趋势,是剩饭剩菜等引起食物中毒的主要致病菌,在米饭中该菌极易繁殖,是主要的中毒食品,一般认为引起中毒的食品可含的大量的蜡样芽胞杆菌,1 ml(g)食品含有菌数可在100万以上[1]。以夏秋季为多见,污染源主要是泥上、灰尘,经昆虫、不洁用具和食品从业人员等传播。中毒多因食品在食用前,保存温度较高(20℃以上)和放置时间较长。

    蜡样芽胞杆菌污染产毒的食品一般无腐败变质的异味,不易发觉,蜡样芽胞杆菌在15℃以下不繁殖。因此食品应放低温冷藏,剩饭菜一定要餐前再加热透,且要注意食品的贮藏卫生和个人卫生。今后,应广泛深入宣传《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卫生法》和《餐饮业卫生规范》,提高经营者卫生法制意识,促进自身管理,落实卫生措施。要加大卫生监督执法力度,对已发证的餐饮业也要加强巡回监督,对违法的单位和个人应严格执法,以维护卫生法规的尊严,防止食物中毒发生。

    参考文献:

    [1] 袁宝民.食品微生物学及其检验[M].沈阳:东北大学出版社,1993.87.

    收稿日期:2008-05-07, 百拇医药(梁柏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