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大家健康》》 > 2008年第4期
编号:11733306
膜周部室间隔缺损的形态与介入治疗并发症的关系(1)
http://www.100md.com 2008年4月1日 《大家健康》 2008年第4期
     【摘要】近20年来,随着材料的更新,技术的完善,经导管介入治疗室间隔缺损的适应症越来越广,并发症越来越少,但还存在一定的并发症。本文就膜周部室间隔缺损的形态与其介入治疗的并发症的关系作一综述。

    【关键词】膜周部室间隔缺损;经导管介入治疗术;解剖形态;并发症

    【中图分类号】R655.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6019(2008)-04-0010-3

    单纯的室间隔缺损(ventricular septal defect,VSD)是最常见的先天性心脏病,约占先天性心脏病的30%[1]。现在,关闭VSD已不只是心外科的领域,经导管介入治疗VSD越来越受重视。自从1988年Lock等[2]首先报道经导管介入治疗VSD以来,先后有Rashkind双面伞闭合器、Clamshell封堵器、Sideris装置用来封堵肌部、心梗后和膜周部VSD,但封堵效果总起来说是不好的[3],存在下列问题[4-6]:大多数封堵器需较大的输送鞘管,不适合于儿童尤其幼儿患者;操作程序复杂,封堵器一旦推出鞘管若不合适即难以回收;术后封堵器易移位,存在较大残余分流;手术成功率低、残漏率高等使其在临床上使用受限。1999年Amin Z等[7]报道Amplatzer肌部VSD封堵器在犬模型上获得成功并应用于临床及2000年Gu X等[8]报道新型的Amplatzer膜部VSD封堵器在猪模型上获得成功 ......
1 2下一页

您现在查看是摘要页,全文长 5600 字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