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家庭用药》 > 2009年第7期
编号:11790733
中医中药治疗抑郁症
http://www.100md.com 2009年7月1日 《家庭用药》 2009年第7期
     抑郁症是以显著的心境低落为主要特征的心境障碍或情感障碍疾病。我国抑郁症患病率约为3%~5%,女性多于男性。

    抑郁症常伴有躯体症状,因此很多病人首先到内科就诊,躯体症状经常被诊为慢性胃炎、心动过速、贫血、低血压、慢性疼痛综合征、慢性感染等。当抑郁症被慢性疼痛、疲劳综合征等症状掩盖时,曾被称作隐匿性抑郁症或抑郁等位症。此时普通内科治疗肯定没有明显疗效,患者往往想到中医中药调理。因此,提高抑郁症的认识与诊治水平是中医临床的一个重要问题。

    根据最新的《中国精神疾病分类方案与诊断标准(第3版)》,以心境低落为主,并至少有下列中的4项,即可诊断为抑郁发作:

    1.兴趣丧失,无愉快感;

    2.精力减退或疲乏感;

    3.精神运动性迟滞或激越;
, http://www.100md.com
    4.自我评价过低、自责,或有内疚感;

    5.联想困难或自觉思考能力下降;

    6.反复出现想死的念头或有自杀、自伤行为;

    7.睡眠障碍,如失眠、早醒,或睡眠过多;

    8.食欲降低或体重明显减轻;

    9.性欲减退。

    抑郁症容易与焦虑症相混淆。抑郁症具有“懒、呆、变、忧、虑”五大特征;焦虑症病人具有“不宁、不适、不安”三不症状,表现为莫名其妙紧张不宁、全身不适和精神性不安。西医治疗抑郁症主要有五大类药物。即三环类抗抑郁药、非典型的三环类药物、单胺氧化酶抑制剂、5-羟色胺激动剂(包括再摄取抑制剂)和锂制剂。然而目前研究显示,仅1/2的抑郁症病人症状改善归因于这些药物的使用,另有1/4病人的症状改善归因于“安慰剂效应”或病情的自然缓解,其余病人则服用抗抑郁药后症状无明显改善甚至加重。
, http://www.100md.com
    中医中药治疗抑郁症有一定疗效。其优势是疗效稳定且副作用少。

    抑郁症属中医“郁证”范畴。《黄帝内经》认为,抑郁症的核心病机是“肝郁”。中医认为肝主疏泄,疏即疏通,泄即发泄、升发,肝的疏泄是调畅全身气机,推动血和津液运行的一个重要功能。肝气疏泄正常,则气机畅通,气血和调,脏腑活动正常。如果肝失疏泄,木失条达,则导致抑郁症。临床常用疏肝理气法,代表方为逍遥散 (柴胡、当归、白芍、茯苓、白术、炙甘草、薄荷、生姜)、柴胡疏肝散(柴胡、白芍、枳壳、炙甘草、川芎、香附、陈皮);如果肝郁化火,抑郁症加重,表现为急躁易怒,舌红苔黄,临床常用疏肝清热法,代表方为丹栀逍遥散(逍遥散加丹皮、栀子);如果肝郁化火日久伤阴,抑郁症进一步加重,表现为头晕耳鸣等肾阴虚症,临床常用补肾疏肝法,代表方为滋水清肝饮(生地黄、山茱萸、茯苓、山药、丹皮、泽泻、柴胡、当归、白芍、白术、炙甘草)。

    (作者每周一、五全天,周三上午有专家门诊)

    封面人物

    蔡定芳教授,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中医/中西医结合科主任、博士研究生导师,复旦大学中西医结合系副主任、复旦大学中西医结合研究所副所长、中西医结合神经病学研究室主任。兼任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常务理事、中国医师协会中西医结合分会常务理事、上海市中医药学会神经内科分会主任委员。在脑血管病、帕金森病、睡眠障碍等研究领域作出了成绩,承担中日合作攻关,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重大疾病科技支撑计划,卫生部、教育部等多项研究课题。在国内外医学期刊发表论文120余篇,主编《肾虚与科学》《中医与科学》等11部。获部级科学成果奖5项。被评为首届全国中青年医学科技之星、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优秀中医临床人才、上海市领军人才、国家科学技术奖评审专家等。, http://www.100md.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