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家庭用药》 > 2013年第4期
编号:12365976
治病,更要医人
http://www.100md.com 2013年4月1日 《家庭用药》 2013年第4期
     美国电影《抗癌的我》中有这样一句话:“抗癌的过程比抗癌的结果更重要。”抑制肿瘤生长,让患者“带瘤生存”,提高生活质量,延长生存期,成为摆在肿瘤科医生面前的一项刻不容缓的课题。

    2013年3月14日上午,天气微寒,笔者采访了上海市第六人民医院肿瘤科主任姚阳,请他解读肿瘤这一令人闻之色变的疾病。赶到的时候,他正聚精会神地注视着一张CT片,眉头微蹙,严肃的表情中透着几分疲惫。坐下来交谈的时候,他引经据典,让笔者获益匪浅。

    多学科协作,获益的是患者

    癌症是一种全身性疾病,医学上一般把五年、十年、二十年生存期作为评价临床治疗成功率的标准,而不是简单地说根治。事实上,肿瘤治疗技术的进步并不是突飞猛进的,而是在一点一滴的前行中使患者获益。姚主任说:“癌症的治疗,不是一个医生的单打独斗就可以完成的,而是多学科共同合作的结果,手术的成功也并不意味着治疗工作的结束。”

    随着肿瘤治疗学的发展和临床学科的不断细化,单一的分科治疗体系已经难以为患者提供全方位的诊疗方案。姚主任认为,如果医生仅仅以自己最熟悉的专长来对待肿瘤患者,甚至对同一种疾病从各自专业的角度给出截然不同的治疗意见,这样对患者是不负责任的,只有开展多学科综合治疗协作组(MDT)才能从根本上满足患者的诊疗需求。这种新的治疗模式的诞生不仅仅是治疗方法的改进,更是治疗理念的更新,需要医患双方的配合。医生要对患者进行全面的检查,然后针对各项检查结果,外科、放疗科、化疗科等医生坐在一起,就患者的病情进行讨论交流,评估患者的身体状况并明确分期后,给出一个个体化的治疗方案,最大限度地发挥各科医生的专业特长,如此一来,最终获益的是患者。

    目前,MDT在国外的大型医院已经成为疾病治疗的重要模式,然而国内面临的问题主要体现在两方面,一来,患者太多,医生不可能细致入微地为每一个患者做MDT;二来,为每一个患者进行会诊,费用高昂。这是一个瓶颈,解决的关键在于肿瘤科医生一定要有扎实的基本功,具备广博的知识面,不仅要通晓本学科的发展,还要了解其他学科的前沿动态。这样一来,一旦出现问题,至少能够知道该找哪个科室配合解决。

    重在治“人”,让患者获益

    古希腊的医学先驱希波克拉底曾说过:“关心病人比关心病更重要。”姚主任说起这句名言时意味深长地解释道:“一名好医生只是治疗疾病,一名伟大的医生则是治疗患者,我希望自己是那个伟大的医生。医生如果盲目地治疗肿瘤,结果把肿瘤治好了,患者的命也治没了,这才是最大的悲哀。”任何一个治疗方案都是为患者度身订做的,那么必须事先预测到方案的副作用以及能在多大程度上让患者获益。

    “让患者获益”不是一句空洞的口号,而是有其实实在在的内涵和衡量准则。具体来说无外乎三点:

    生命获益 患者的肿瘤能够被治愈,长久地生存下去,过上正常人的生活。这是最大的获益,也是最理想的状况。

    生存获益 制定适宜合理的治疗方案,延长患者的生存期。比如原本预期生存期只有3个月的患者,通过规范化的治疗,让他能活2年、3年,甚至7年、8年,这种情况目前并不鲜见。

    生活质量获益 哪怕患者只有3个月的生存期,但是他至少应该活得不痛苦、有尊严,在医生的帮助下享受较高的生活质量。事实上,人终归要面临死亡,作为医生,希望患者能尽量痛苦少、有尊严地离开这个世界。

    在过去,治疗方案都是根据疾病来制定的,但是现在更强调的是患者的个体差异性,以患者为中心,而不是单纯以疾病为中心。姚主任再三表示,“盲目治疗肿瘤,结果令患者的生活质量和生存期下降的治疗方式是我坚决反对的。”这就涉及到一个过度治疗的问题,美国九大医学组织曾对此下过一个简单的定义:超过疾病实际需求的诊断和治疗的行为,包括过度检查和过度治疗。换句话说,倘若医生的治疗不能达到让患者生命获益、生存获益、生活质量获益中的任意一种目标,即为过度治疗。

    让“放弃治疗”的悲剧

    不再上演

    姚主任根据多年的临床经验指出,有相当一部分晚期患者一听到“转移”“复发”这样的诊断结果,便采取抗拒治疗的态度,从而将自己就此推入死亡的深渊。2000年12月,曾经轰动一时的上海作家陆幼青因胃癌去世,在他得知病情“复发”以后,选择不吃药、不治疗,用公布日记的方式来度过生命的最后时光。

    12年过去了,这样的悲剧仍在上演。

    今年春节过后,姚主任如期去往奉贤中心医院参加会诊、处理疑难问题,吃完午饭,看完患者,在回程的路上,因为司机刹车太重而使后面的客车追尾。出于职业的敏感,他意识到问题的不同寻常,一个有着三十多年驾龄的老司机怎么可能刹车这么重呢?在他的建议下,司机秦师傅随即进行了CT检查,结果是肺癌脑转移。

    可是,秦师傅只住了一天医院,就选择了放弃治疗,理由是“反正也好不了了”。说起这样的病例,姚主任显得无限惋惜,“这样的患者不只他一个,他们根本没有尝试接受治疗,又怎么知道治疗效果就一定不好呢?退一万步讲,就算我们不能带给他生存期的获益,至少也可以让他的生活质量获益,不那么痛苦。要知道,晚期癌痛几乎是一种毁灭性的疼痛。”

    关注晚期癌痛——“姑息治疗”

    癌痛——这种毁灭性的疼痛,是60%的晚期患者都难逃的坎。提升晚期肿瘤患者的生存质量,首当其冲的是要缓解他们的疼痛,目前国际上已经将其提升到了人权的高度。患者的癌痛症状不缓解,其他治疗都是空中楼阁。对此,以上海市第六人民医院肿瘤科为主体,各成员单位共同参与创建了癌痛规范化治疗示范病房,为患者提供全方位、规范化、个体化的治疗和人文关怀。在姚主任看来,癌痛不是治疗问题,而是管理问题。

    当年陆幼青的《死亡日记》出版以后引发了全社会对晚期肿瘤患者生存意义的思考,从医学的角度重新审视这个问题。过去,对癌症患者的“姑息治疗”(又称“舒缓治疗”)被认为是消极的放弃行为,一直处于边缘性的配角地位,可是如今却已经迅速成为肿瘤综合治疗中的主角,贯穿癌症治疗全过程,为各阶段的癌症患者缓解症状、减轻痛苦,让他们获得更优的生活质量,这其中包括精神安慰方面的治疗、心理治疗、支持治疗和护理等诸多方面。

    采访临近尾声,姚主任说起患者既怜又叹,“只关心疾病而不关心人的治疗,是很不人性化的。”走出医院大门的时候,我注意到,不远处的病房里有一位老人正满怀希望地守望着窗外的阳光,我想,正是那一双双恳切的眼睛激励着姚主任为患者们创造生命的奇迹。

    (姚阳教授每周一上午有特需门诊,每周三上午有专家门诊)

    专家简介

    姚阳,上海交通大学附属第六人民医院肿瘤内科主任、主任医师、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肿瘤内科实验室主任。主持2项国家自然基金项目的研究。目前担任中华医学会肿瘤分会委员,卫生部抗肿瘤合理用药组专家,中国抗癌协会肉瘤专业委员会常委,中国抗癌协会临床肿瘤协会执行理事,上海癌症康复与姑息治疗学会副主任委员,上海肿瘤学会委员兼秘书,上海乳腺癌专业委员会常委等。

    擅长:骨与软组织肿瘤等实体肿瘤及其并发症的综合治疗。, http://www.100md.com(魏芳 徐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