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现代养生·下半月》 > 2011年第8期
编号:12135166
王振义:血液病领域的破冰者(2)
http://www.100md.com 2011年8月1日 《现代养生·下半月》 2011年第8期
     国外著名机构证实了小药丸的奇效

    在临床证明了“全反式维甲酸”的神奇效果后,王振义即刻着手第二件事:推广,以抢救更多命悬一线的患者。

    推广最大的困难是药物供应不上。当时全国仅上海第六制药厂能生产“全反式维甲酸”粉剂,主要用于出口——外国人用它做化妆品。这种原始的粉剂必须按照严格的程序做成药丸,才能提供给病人服用。由于尚不能形成批量,厂家不愿生产。于是,医院特别开了个小车间制作药丸。后来药用量逐渐大了起来,不仅国内一些大医院来要,国外也来要——因为只有中国才能提供这种成药呀!国外多家著名血液研究机构也加入了临床试验的行列,同样证实了这些包装普通的小药丸所产生的令人震惊的奇效:1993年,法国Fenanx的54例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病例完全缓解率达91%!1995年,美国Warrell的79例病例完全缓解率达86%。

    1995年,美国《科学》杂志在报道该成果时指出,已有2000例以上的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病人受益。

    为了尽快推广新疗法,王振义小组从1987年起撰写了一系列论文,论文的第一署名人是研究人黄萌茸及其他医生,最后一位署名人才是王振义——这是他一贯的作风:把合作者、特别是把年轻人推到前台。

    “但在向国际一著名血液学期刊投稿时,论文两次被质疑。第一次说结果令人怀疑,学术上有问题;第二次说英文写作有问题。当时,一位著名的美国血液学教授正在上海访问,他看了研究结果后觉得很不公正,于是按美国人的英文标准将论文重写了一遍,并要求该期刊务必接受,这样论文才得以发表。论文发表后引起轰动,被誉为白血病治疗的‘中国革命’。”——这是现任国家卫生部部长陈竺院士在担任中国科学院副院长、生物医学专家时给中科院研究生讲述的一段故事 ......
上一页1 2

您现在查看是摘要页,全文长 6274 字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