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现代养生·下半月》 > 2014年第10期 > 正文
编号:12641356
慢性湿疹行中医辨证施治临床疗效研究
http://www.100md.com 2014年10月1日 现代养生·下半月2014年第10期
慢性湿疹行中医辨证施治临床疗效研究

     【摘 要】目的:对中医辨证治疗慢性湿疹的疗效进行分析与研究。方法:将2012至2013年间的52例慢性湿疹患者,分为对照组与实验组,各26例,前者给予复方地塞米松软膏(外涂),联合应用甘草酸苷胶囊(口服)进行治疗,后者在前者的基础上再外加中药汤剂进行治疗,4周为一个疗程。比较治疗前后两组患者的症候指数评分以及疗效。结果:经过4周的治疗后,这两组患者的渗液,瘙痒,皮损的症状都有所改善,两组的治愈率与总有效率,对照组均低于实验组,治愈率分别为11.54%与34.62%,总有效率分别为77.16%与96.15%,且两组的症候指数评分对照组明显高于实验组,在治疗过程中,患者均未发生不良药物反应。结论:慢性湿疹行中医辨证施治有抗风祛湿,清热解毒的功效,并可使慢性湿疹的疗效增强。

    【关键词】中医辨证;慢性湿疹;疗效

    在皮肤科患者中,湿疹患者占1/4左右。湿疹主要是由各种内在的和外在的因素导致的表皮及真皮浅层炎性反应。患者的皮肤常出现苔藓样的变化,同时伴有强烈的瘙痒,这常常是由久治不愈或治疗不及时的急性,以及亚急性湿疹导致。西医常采用皮质类固醇激素治疗湿疹,但长时间使用此类药物,会使皮肤萎缩,色素沉着于皮肤,同时还会扩张毛细血管,且西医的治疗效果会随时间而变得不明显。而中医辨证治疗慢性湿疹,有抗风祛湿,清热解毒的功效,并可使慢性湿疹的疗效增强。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资料

    2012至2013年间收治了52例慢性湿疹患者,其中,26例女性,26例男性,年龄介于29岁至50岁之间,平均年龄为40岁。这些患者均确诊为慢性湿疹,有2年至7年的病史,平均为5年,患者局部皮肤出现龟裂,浸润,或角质化增厚,且均表现不同程度的苔藓样、糠秕样脱屑,及丘疹,红斑等病变,并伴有日轻夜重的瘙痒等症状[1]。治疗前,将前一个月内使用过免疫抑制剂或糖皮质激素的患者,及糖尿病,心、肝、肾功能不全的患者排除。52例患者中,包含2例会阴部,3例手部及上肢,2例躯干部,4例面颈部,6例臀部,11例躯干部,9例四肢,15例颈面部湿疹。依据中医诊断标准,其中,25例血虚风燥型湿疹,27例脾虚湿盛型。将这些患者分为实验组与对照组,各26例。两组患者的中医辨证分型,病史,年龄,性别方面,无差异,因此有可比性,如表1所示。

    1.2 方法

    (1)对照组每天一次,服用50毫克的复方甘草酸苷胶囊,同时,每天两次,外涂复方地塞米松软膏,四周为一个疗程。

    (2)实验组在以上基础,还需服用中药汤剂,包括5枚大枣,各10克的炙甘草、赤芍、白藓皮、地肤子,各30克的炒白术、人参、土茯苓。并按照中医辨证进行加味治疗。每日一剂,分两次,早、晚饭后口服,四周为一个疗程。

    1.3 疗效判定标准

    (1)无效:小于50%的皮损面积消退,其他症状未有较显著改善。

    (2)有效: 大于50%的皮损面积消退,瘙痒等症状得到缓解。

    (3)显效:大于70%的皮损面积消退,瘙痒等症状得到显著缓解,且停药30天后未出现复发。

    (4)治愈: 皮疹及瘙痒等症状全部消失,但有少量色素在皮肤沉着,停药后30天后未出现复发[2]。

    1.4 统计学方法

    对所有的数据进行统计和分析,应使用SPSS13.0软件。组间计量资料采用t 检验,并用x±s表示,均以P<0.05为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症候指数评分

    如表2所示。

    2.2 两组的疗效

    如表3所示。

    3 结论

    湿疹主要是由各种内在的和外在的因素导致的表皮及真皮浅层炎性反应,患者的皮肤常出现苔藓样的变化,同时伴有强烈的瘙痒。西医常采用涂抹皮质醇激素类同时服用抗组胺类药物为主,但治疗效果欠佳[3]。

    在中医学上,慢性湿疹属血风疮、浸淫疮、湿疮的范畴。产生的病因为:热、湿、风在腠理郁结,在肌肤瘀滞,风湿热邪与气血相搏,导致气血瘀滞失养。它的症状为:局部皮肤表现为丘疱疹,且轻微糜烂和渗出,同时,会反复发作,慢性期会有苔藓样变,龟裂,皮损肥厚,皮肤黯黑等症状,由于慢性湿疹多见血虚风燥、脾虚湿盛者,因此需祛风除湿、健脾益气[4]。

    本中药汤剂中包含大枣,炙甘草,赤芍,白藓皮,地肤子,炒白术,人参,土茯苓8味药物。其中,方中君药为人参、土茯苓,具有健脾益气、解毒除湿功效;方中臣药为白藓皮、地肤子、炒白术,具有清热止痒、祛风利湿、健脾之功效,助君药具有凉血散瘀、清热燥湿功效;佐药为大枣、赤芍,分别具有健脾益胃、清热凉血的功效;炙甘草调和诸药,具有清热解毒功效。君药主治本有健脾益气之功效,臣药主治标有清热凉血之功效,众药相互配伍,以达到祛风除湿、健脾益气的效果,同时,实现标本兼治[5]。方中组分可抑制许多病原微生物,使炎症性介质的生成、及释放被抑制,同时,使毛细血管的通透性降低,肥大细胞膜得以稳定,起到抗变态反应的效果。患者需按照症候进行辨证施治,患者血虚风燥常表现出皮肤糠秕样或苔藓样变、色素沉着、脓痂不敛、脉沉细、舌红苔白的症状,治疗时需侧重除湿止痒、养血熄风,因此,本方中采用蝉蜕,防风,当归,鸡血藤等加味。蝉蜕可祛风止痒、疏散风热;防风可胜湿止痒、祛风散寒; 当归可散瘀消肿,滋阴养血;鸡血藤可流利经脉、祛瘀活血、补中燥胃。患者脾虚湿盛常表现出脉滑或缓、苔白且腻、舌淡水滑、糜烂渐敛、局部红肿渐退的症状,治疗时偏重益阴除热、除湿去火,因此,本方中加入薏苡仁黄柏、苦参等加味。炒苡仁可祛湿除风、健脾益胃;黄柏性寒,可泻火解毒、清热燥湿;苦参可清热燥湿,含有的苦参碱可使过敏介质释放减少,达到抗过敏、抗炎的效果。

    甘草酸苷可使局部过敏坏死得以抑制,并且还可抑制类固醇激素代谢酶,与皮质醇激素类药物有协同作用,从而发挥抗过敏、抗炎的作用。在此基础上服用中药,可得到更显著地效果。

    参考文献

    [1]于霞.华佗外敷麻药神方加减方治疗慢性湿疹的实验研究[D].新疆医科大学,2011.

    [2]许天伟,蒲燕.复方甘草酸苷治疗慢性湿疹的临床效果观察[J].西南军医,2012,14(1):39-41.

    [3]李泽玲,林金海.中西药方内服外敷治疗湿疹120例疗效观察[J].中国现代药物应用,2011,5(12):80-81.

    [4]黄建国,龚启英,叶红艳等.慢性湿疹患者皮损中5-羟色胺的免疫组化研究[J].中国麻风皮肤病杂志,2004(02):147-149.

    [5]周秀莲.中西医结合治疗慢性湿疹30例疗效观察[J].山东医药,2009, 49(33):4. (牛慧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