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 > 2003年第10期 > 正文
编号:13199937
影响学生问题行为产生、发展相关因素的调查与分析(2)
http://www.100md.com 2003年4月5日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2003年第10期
     父母受拜金主义影响过深,唯利是图,言行不轨,恶习严重等思想行为,在潜移默化中成为孩子的错误榜样;父母离异或经常吵架,家庭气氛紧张,会对孩子产生负面影响,对孩子的情绪产生破坏作用,导致孩子种种陋习的滋长。

    (2)父母教育观念冲突,家庭教育功能欠缺

    父母双方在对孩子培养目标、途径、方法上出现严重分歧,在教育孩子时经常出现激烈冲突;父母自身文化素养较低,对孩子教育方式欠妥,或娇宠溺爱,或粗暴体罚,常是孩子不良个性形成的主要原因。

    (3)社会文化中不健康因素的影响

    当前种种与主流价值观相悖的极端个人主义、追求简单感官刺激等观念,各种媒体上反叛、暴力、淫乱内容的泛滥,社会上不良玩伴的感染,都可能成为抵御能力较差,热衷于模仿的中学生问题行为产生的原因。

    (4)学校教育行为失当的消极作用

    在目前的教育体制下,过重的学习负担和激烈的升学竞争造成了相当数量的学习“失败者”,并使他们产生强烈的厌学情绪;过重智育,放松德育和一部分责任心不强或管理能力欠缺的教师“放羊式”的班级管理,使不少学生养成散漫放任的习惯;一些教育观念陈旧、教育方法简单的教师以主观的态度与粗暴的方式“教育”学生,引起学生的怨恨、对抗或逃避,进而导致问题行为并形成不良个性。

    2.个人因素

    本次调查发现有行为问题学生的智力水平相对较低,个性特质中聪慧性、稳定性、有恒性、自律性偏低,而兴奋性、恃强性、敢为性高于一般学生,尤其是经T检验证明,有行为问题学生的兴奋性显著高于一般学生,而自律性显著低于一般学生。这些结果揭示了学生行为问题与其个性结构不良之间的联系。

    由此我们依据三元交互作用理论可以进一步推断:因先天因素和环境影响造成学生问题行为的产生与发展,导致有行为问题学生身上不良个性结构的逐步定型,反过来,有行为问题学生身上的不良个性特质又促使其问题行为的频度增加和性质更加严重。因此,不良个性结构是本,问题行为是表,故预防和改善学生问题行为的关键是培养学生的良好个性品质,优化学生的个性结构,而培养学生良好个性品质,又必须从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抓起。

    3.行为因素

    学生行为是其个性的外显,是为满足内心需要采取的行动,并且在很大程度上受到环境的影响和制约。

    本次调查结果显示,“后进”学生的问题行为往往具有整体性,即厌倦学习、破坏秩序、侵扰他人等行为常常在“后进”学生的身上同时出现,并且互相作用,形成恶性循环。相对而言,初中生更缺乏控制力,问题行为更体现出冲动性和盲目性的特点。

    问题行为由于给他人利益带来损害,又妨碍了正常的教育秩序和群体气氛,这自然引起行为者周围人(家长、教师、同学)的不满与抵制。调查过程中,我们还发现一些教师对存在问题行为的学生有很深的成见,而且这些成见影响到教师对学生的评价与教育态度。

    总之,环境、个人、行为三个因素及彼此的交互作用是学生问题行为产生与发展的根本原因,忽视任何一个因素及三者间的关系,就无法从根本上找到解决学生问题行为的有效途径与方法,难以起到预防和消退学生问题行为的目的。从这个意义上说,本研究为关心中小学生问题行为矫正的同仁提供了一份可供讨论的材料,我们恳切地期待着专家及同行的批评指导。 (孙义农)
上一页1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