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 > 2003年第10期 > 正文
编号:13199917
从心理健康教育的角度审视学校德育的实效性(2)
http://www.100md.com 2003年4月5日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2003年第10期
     “适度要求”是指要克服传统德育目标上的过度理想化和德育内容的片面化、成人化。传统德育在德育评价上往往把学生的心理问题、基础文明问题等当成道德品质问题,把“老实”、“听话”、“服从”等当作“好学生”的衡量标准,对于学习不努力、成绩不理想、行为上有这样那样缺点的学生则要严加批评,而很少注意到每个学生不同的情况。若是从心理健康教育的角度来分析,这些学生中的绝大多数都是积极向上的,他们中间有些人出现各种问题,是由于在自身发展的某个环节遇到了障碍,没能得到及时的援助。如果我们不加分析地对所有学生都提出过高过严的要求,就容易导致部分学生的焦虑和受挫感,引发一系列认知偏差和行为问题。因此,教师对学生的要求一定要适度,一定要符合个体的实际情况。从表面看来,要求似乎是降低了,但德育的实效性却提高了。

    “适时引导”是指从认知和行为两方面对学生加以及时的引导。中小学德育工作者和班主任每天都要处理相当数量的学生行为问题,不能否认其中确有许多成功的范例,但也必须看到,仍有为数不少的“问题学生”对学校传统的德育管教措施,甚至纪律处分不屑一顾。有些德育管理干部和班主任常常为此感到迷茫困惑。若是从心理健康教育的理念来看待这些学生,就会知道他们的行为问题或道德问题主要是由于他们认知上的混乱和行为上的错误习得造成的。解决这些问题的关键是调整认知方式,从行为上加以必要的引导。当学生出现正向行为时,我们可以适时地对其进行强化;当学生没能达到正确的行为标准时,我们可以依据行为主义的辅导技术,适时地创造条件,引导他的正向行为,或者依照认知理论的主张,逐一地改变其不正确的认知方式,以改善学生在情绪和行为方面的困扰状态。

    有了“高度尊重”、“适度要求”和“适时引导”,现在中小学里常见的“他律为主”的训导模式就可以转变为以“自律为主”的自我教育、自我调控的辅导模式,德育的实效性也必定可以大大改善。

    从本质上说,心理健康教育是一种育人理念、一种育人态度、一种育人方式。凡是教师,都有参与心理健康教育的责任,尤其是与学生接触最多的班主任,更是此项工作的中坚。

    作为一种教育理念的心理健康教育,要求学校所有教育工作者必须按照心理健康教育的理念调整自己的工作行为和工作态度;要求学校一切教学活动、管理活动和后勤服务都应遵循学生身心成长的规律,将促进学生心理健康发展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要求学校为学生创设有利于学生身心发展的校园物质生活环境和人际心理环境。

    从操作上说,作为一个班主任或一个任课教师,在整合德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的育人效果时,至少应该做到以下一些基本的要求:

    1.创造一个温暖、信任、和谐的教室心理氛围,在此氛围中,使班级内的自由与纪律保持自觉的平衡。

    2.以真诚的鼓励、称赞和接纳,对每一个学生提供积极的情绪支持。

    3.提供学生自主设计学习活动、德育活动和辅导活动的机会,以利于学生充分表现自己的潜能和价值。

    4.认真倾听学生的心声,为学生提供疏泄情绪的出口。

    5.了解每一个学生必有其生长中或发展中的问题,并及时为他们提供建议和帮助。

    除此以外,还应该引导班主任兼任一定数量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并提倡在年级内分工合作,集体备课,交叉上课,交流听课。这对提高班主任的“以人为本”意识,掌握基本的心灵沟通技巧,改善班级人际关系,营造团体融洽氛围,定会起到促进作用。

    家庭也是一种具有文化积淀的教育环境,家庭教育对学校德育工作具有重要的补充作用。应该看到,在传统的德育工作模式下,家庭教育问题一直是受到重视的,也涌现了一批善于和家长进行沟通合作的优秀班主任。但是,在应试教育“战车”的轰鸣声中,许多学校与家庭的联系更多地聚焦于反映学生在校的不良行为表现和不良学业成绩,导致某些家校联系形式充满着“火药味”,变异为“告状式家访”、“告状式电话”,请家长“校访”一些“家长会”则变异为“成绩排队会”、“后进学生曝光会”。结果不仅学生的问题得不到有效的解决,而且搞坏了家长情绪,激化了亲子矛盾,也恶化了师生关系。

    若以心理健康教育的理念对这种现状加以反思,则不难看出,家校关系、师生关系和亲子关系实质上都是一种人际之间的“沟通”关系。这种“沟通”全部指向一个目的:为学生的成长提供良好的心理环境。教师与家长的联系沟通应该有助于家长进一步了解子女在成长过程中遇到的具体问题,有助于家长体察子女在遭受挫折和困扰时内心的真切感受,有助于家长改善家庭环境中的心理氛围,有助于家长弥补自己对子女成长中迫切需要的正向关爱,而不是往已经陷入窘态的家长心里“火上浇油”。

    现在,有不少地方的学校和社区通过联合举办“家长学校”的形式,向全体家长宣传、普及中小学生心理发展规律的基本常识,引导家长改进自己的家庭教育观念和教育方法,从积极的意义上预防了许多学生问题行为的发生。事实证明,这样一种架设家庭—学校“心桥”的方式,对提高学校德育工作和心理健康教育的实效性起到了不可忽视的作用。

    我们赶上了一个教育改革的时代。课程在改革,教学在改革,德育也必然要改革。“关注人的需要和发展”是这个教育改革时代的核心理念。正是这个理念,使得学校德育工作与心理健康教育事业最终要殊途同归。 (钟志农)
上一页1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