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 > 2004年第4期 > 正文
编号:13199794
心理健康教育语文教学不该忘却
http://www.100md.com 2004年2月5日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2004年第4期
     学生具备健康的心理是有效学习和智力开发的基础。学生的心理健康,对于他们的成才至关重要。那么,如何在语文教学中实施心理健康教育呢?

    一、发掘教材因素,培养丰富的审美情感

    语文教材文质兼美,具有丰富的人文性,其中有优美的诗歌、有趣的童话、富含哲理的寓言、令人荡气回肠的经典小说……它们从不同的视角反映了自然美、生活美、人性美、哲理美等等。教师应善于发掘其中美的因素,并通过多种教学途径,激发学生内心的情感体验,丰富他们的审美情感。

    1.以读激情。朗读能以声传情。如《卢沟桥烽火》一文中这样描写: “……中国守军同仇敌忾……,奋起还击……举起明晃晃的大刀……向鬼子们的头上砍去……”在理解文章内容的基础上,教师可带领学生扣住这些语句进行重点诵读,引导学生体验中国守军不畏强敌、奋勇抗击侵略者的英雄气概。

    2.以境育情。人的情感是在情境中产生的,教师在教学中可以运用多种教学手段创设情境,从而加深学生内心的情感体验。如《美丽的丹顶鹤》一文中描绘了丹顶鹤的美丽、高雅,教师可以通过多媒体画面的演示和音乐渲染等手段,使学生深入体味丹顶鹤的美丽。

    二、激发需要心理,引起浓厚的阅读兴趣

    原苏联心理学家波果斯洛夫斯基指出:需要是人的思想活动的基本动力。在语文教学中,如何激发学生对阅读的需要心理呢?

    1.推荐优秀读物。教师可根据学生的阅读能力和基础,向学生推荐有益的课外读物,如每学完一课就推荐跟该课文相关的《小学生语文补充阅读》等。学生也可根据自己的需要进行选择。

    2.指导阅读方法。教师应注意推荐给学生一些好的阅读方法:(1)在书上圈圈点点;(2)做内容摘要;(3)写读书笔记、读后感;(4)剪贴……教师还可以发给学生每人一本练习簿,鼓励学生将摘录剪贴的内容配上插图进行装饰,使阅读充满情趣。

    3.提供交流机会。教师可以采用演讲、摘抄、展评等形式,让学生将阅读心得进行交流、评比,这样,学生既体验到阅读的乐趣,又能相互取长补短,使读书真正成为学习生活中的一件乐事。

    三、运用成功激励,形成正确的自我意识

    布鲁纳在他的“认知结构”理论中指出:学习是一种构建过程,教师应积极培养学生本身的自信感,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成为积极的探索者。

    在教学中,教师应该注意鼓励学生发言,对于学生的回答,教师应首先加以肯定:“你体会得不错。”“我就知道,你会说得比较好。”教师还应注意多给反应慢的学生一些等待、帮助。如:“你的答案很可能是正确的,勇敢一些!”教师的这种做法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使其学会悦纳自我,从而增强自信。

    学生的自卑心理常常是因难以实现目标产生的,对此,教师在教学中应适当降低学习难度。例如,部分学生不喜欢写日记,教师就应取消日记字数的规定,选择学生感兴趣的题材,使学生有东西可写。只有这样,学生才能正确认识自身的价值,消除自卑心理,树立向更高目标努力的信心。

    四、鼓励质疑、创新,促进学生个性的自由发展

    长期以来,不同的学生在同一教室,同一时间,听同一位教师的课,完成同样的作业,回答同样的问题……这些统一的做法尤如一座牢笼束缚了师生的思想。语文教学必须摆脱各种束缚,鼓励学生质疑、创新,让学生在主动学习中发展个性。

    学生对新鲜事物易产生好奇心,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可以提出一些新颖的问题,引发学生的好奇心。例如在教《狼和小羊》一文时,在理解寓意时,我没有给学生定条条框框,而是鼓励学生大胆设想,尝试从不同的角度去考虑问题。我引导学生讨论:小羊该怎么对付狼?学生们饶有兴趣地议论起来:有的说小羊是弱者,我们应该同情弱者;有的说小羊不够机灵,不能及时逃脱坏人的魔掌等等。对这些答案我都从不同角度给予肯定。因此,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教师要在教学中特别注意:对学生的“创见”,要充分鼓励;对学生的“异见”,要尊重理解;对学生的“误见”,要宽容引导;对学生的“高见”,要肯定赞扬。

    21世纪是心理的世纪。在语文教学中适时地渗透心理健康教育,是每一位语文教师的责任。

    (作者单位:江苏省如皋市长江镇中心小学) (高亚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