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 > 2004年第11期 > 正文
编号:13199632
透视校园心理剧的辅导功能
http://www.100md.com 2004年4月15日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2004年第11期
     心理剧是美国心理治疗专家Moreno所创,20世纪80年代末至90年代初,始被我国心理咨询领域的专家学者了解并有所实践。如今,在国内已有不少中小学校将心理剧引进校园,在学生心理辅导方面作了有益的尝斌。他们在心理剧的基本理论、技术的基础上,围绕中小学生的生活、学习及人际交往中存在的诸多心理问题,通过特殊的戏剧形式,让参加者扮演某种角色,以某种心理冲突情景下的自发表演为主,将心理冲突和情绪问题逐渐呈现在舞台上,以宣泄情绪,消除内心压力和自卑感,增强中小学生适应环境和克服危机的能力,促进他们健康地成长。

    我校于去年初借鉴兄弟学校的成功经验,在团体辅导营中引进校园心理剧,受到了营员的普遍欢迎。经过初步实践,我们认为,校园心理剧作为一种团体辅导方法,具有独特的辅导功能。

    一、通过情境表演让学生释放自我

    心理辅导要想取得实效,首先要充分了解学生的内心世界。可是,要将纷繁复杂的内心世界表达清楚,对于中小学生来说是比较困难的,有不少学生甚至不能用语言正确地描述自己的心理感受。在成人式的对话咨询中,学生的词不达意的表述常常会误导辅导老师的判断。而在校园心理剧中,辅导老师帮助学生重现现实情境,让学生在情境中如实地展现自己,表演无法用言语表达的内心感情和模棱两可的态度。虽然,在学生看来只是表演,但在有经验的辅导老师眼中,学生在心理剧中多种多样的躯体语言具有非常明确的诊断和治疗作用。

    同时,情境表演能够削弱个体的习惯性言语防御功能。因此,表演人能挖掘出深层的情感,清晰地认识自己,从而在选择解决问题的方法时更具创造性。在心理剧表演之初,有不少孩子开始时还有些拘束,可随着表演的逐步深入,他们就渐渐身临其境了。从他们的动作表现和神情语调等方面,我们不难看出,这时的他们,已经不知不觉地卸下了伪装,展示出了真实的自我。这样的宣泄在心理剧中至关重要。一方面是因为宣泄本身就是情绪疏导的重要技巧;另一方面是因为许多孩子的心理问题本身就源于他因为自卑而导致情绪过于压抑,常常不能或不敢正视自己。在校园心理剧中,我们常常看到懦弱的孩子在受到同学的嘲笑后情不自禁地愤怒斥责,调皮的孩子在看到同伴伤心时去轻声安慰。孩子们在心理剧中常常会有“噢,原来我也会这样”的感受,这种对自身感受的重新认识不仅使他们产生了一种轻松感,更为他们创造性地解决问题提供了可能。

    二、通过角色扮演让学生体验感悟

    角色扮演是心理剧的主心骨,Moreno认为角色扮演具有激励创造性变化的潜在作用。对角色不断地进行评估和实践,可促进扮演者不断地有新的体验和感悟,这对于学生个性的发展是非常有益的。

    1.扮演体验

    在校园心理剧中,学生往往根据自己的喜好或教师的安排扮演一定的角色。这种角色扮演使他们能够更好地理解他人的处境,体验他人在各种不同情境下的内心情感,增强自身对人际关系的理解,改善僵化的自我中心特点。事实上,只有一个人内心世界具有了与他人相同(或类似)的体验时,他才知道在与别人发生相互联系时该怎样行动和采取怎样的态度。

    2.互换体验

    我校的心理剧中的每个角色的扮演者是不周定的。我们鼓励学生扮演多种和多重的角色,通过角色间的灵活转换和不同层次角色的扮演,去扩充角色的经纬度。如在一个以同伴冲突为背景的校园心理剧中,我们让学生分别扮作与问题相关的老师与学生、同学与同学、家长与孩子或者学生与其他各种人的角色,重温问题情境;然后彼此交换角色,体验另一个人的所思所想。这种角色互换有助于加深学生对自己当时行为的反省,更有助于学生体验他人的情感,以融洽师生、亲子、同学等之间的关系。

    3.距离体验

    在剧本翔实的校园心理剧中,学生在剧中表演的角色与其本身的特点常常并不一样。通过剧中角色的扮演,能帮助学生将自我和所扮演的角色相分离。当人们能将自己从他们日常生活中所扮演的角色中区分开来,他们即形成了角色差距。在实际中,当学生形成角色差距时,他们便能从原先的困境中找到更多的出路,会产生“噢,我该这样做”的感叹。由此,他们便能改变以前对事态的瞻望态度,重新看待人和事。

    三、通过内心独自让学生反省自我

    心理健康的人首先应该能够了解自我,关注自已的内心世界,并善于表达自己的体验。在校园心理剧中,我们常常会听到许多“画外音”和“独自”。“画外音”是让扮演者以“表白”的方式补充用台词和演出无法表达的情绪。“独自”是扮演者根据教师的指示,在中途停止演出,跳出剧情外,就“为什么那样表演”进行表达。

    这样的当众表达具有诱发和唤醒内心体验,并使体验清晰化的功能。中小学生由于受年龄特点和心理发展水平所限,往往并不过多关注自己的心理过程。在校园心理剧中,学生虽然拥有了一些感受,但是,在没有表达机会之前,常常处于一种“模糊状态”。在体验表达中,学生的感受诉说本身透射出一种在当前情境诱发下的“省思”。正是在这一次次的表达省思中,他们的情感体验变得清晰起来。实践证明,一旦在表达中获得了某种清晰的体验之后,这种体验就会深刻地留在学生的意识深处,不容易被忘掉,它会成为今后决定学生行为的重要依据。

    另外,这种语词形式的表达具有一定的生成性。诉说者向别人表达自己的情感体验时,虽然是一种本真的、很少掩饰的诉说,但也会顾及到倾听者的存在、感受甚至期望。因此,诉说者的倾诉是一种有选择的倾诉,很多时候,孩子们会遇到一些过去虽曾经历过、但现在已经意识到不太好的行为方式,这时他们会自我反省,反向激发新的境界。在这个意义上,表达对于学生本人来说,还有一种自我追求价值。因为学生在将自己表达成某种情况的时候,也许他的实际行为目前还并未达到这境界,但他目前的表达会使他产生一种使自己的实际行动尽量到与自己所表达的境界相一致的状态。

    四、通过具体情境让学生直接学习

    校园心理剧的背景一般是具体的冲突情境,这就使学生在整个扮演过程中拥有许多直接学习的机会,它可以成为辅导教师帮助学生改变行为的有效手段。如有的学生特别害怕在众人面前讲话,教师可以把这些学生聚集在一起,让他们与健淡的人一起表演心理剧,并设计一些特定的场面,随时对他们不敢大声说话、表情羞愧、神情紧张等行为进行纠正,直到他们能理直气壮地大胆表达自己的感情为止。

    不仅如此,心理学家在研究中还发现,较长时间的角色扮演经验还可以改变人们的心理结构。由于扮演中真实、直接的情感体验的支持,所扮演的角色的某些特征最终能被“固定”在扮演者的心理结构当中,从而使扮演者的个性发生实质变化。因此,一个经常扮演优秀角色的孩子在生活中也常常会以优生自居。辅导老师可以据此让一些孩子经常扮演教师所期望的角色,以促进他心理的变化。

    五、需要注意的几个问题

    综上所述,校园心理剧是一种有益的团体心理辅导方法。我们应该积极推广这一心理健康教育新载体。不过,在实践中,我们也深深感到,要想充分发挥校园心理剧的辅导功能,还应该在具体操作中努力体现其有别于一般的小品表演的几个特点。

    1.实然性

    我们知道,小品作为一种艺术形式,为了起到教育作用,它追求的是“源于生活,高于生活”。而校园心理剧并非单纯的艺术活动,虽然它在呈现方式上可以更加优美流畅,但其实质上应该是一种辅导活动。剧本中的情节和各种角色的表现都应该是“实然性”的,即事实存在着的情绪和表现,而不是我们主观觉得应该达到的那样,即“应然性”。从某种意义上说,学生表演得越真实,学习的机会就越多,对学生的帮助就越大。如果一味地追求戏剧的示范作用,让学生扮演教育者理想中的学生形象,势必让学生感到“假、大、空”,甚至可能将“校园心理剧”演变成“校园样板戏”,那就脱离了校园心理剧的本质。因此,我们没有必要让学生在表演时“做秀”。校园心理剧应该“源于生活,忠于生活”,通过具体真实的情境让学生展现真我的风采,让学生充分释放自我。

    2.开放性

    校园心理剧作为团体心理辅导的一种形式,它所辅导的对象不仅是参与表演的学生,也包括现场观看的学生。它的开放性一方面指在校园心理剧中,演员所扮演的角色并不是固定的,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情绪变化选择不同的角色,以通过角色互换丰富自己的体验。另一方面强调的是演员和观众也不是截然分开的。演员除了可以通过“画外音”和“独白”与观众交流外,还可以随时向观众求助,请观众评议,让观众随机参与讨论甚至即兴客串表演等等。

    3.生成性

    创作一个翔实的剧本让学生表演固然是一般戏剧演出的模式。可是,校园心理剧并非一定如此。其实,Moreno就是发现传统的舞台表演因为受到预定剧情和固定台词的束缚,表演者无法自主发挥,以至舞台表演与剧作家的创造性创作貌合神离,才开始了自发性戏剧的实验,这是心理剧的开端。事实上,我们所推崇的校园心理剧也应该如此。辅导老师只需提供一些必要的道具,选择一些演员和观众,让他们事先明确需要解决的问题,然后再大体勾画出剧情就可以了。接下来,应是鼓励学生大胆即兴表演,并及时引导剧情向预定目标的方向发展,同时,还要邀请观众进行评论,以加强表演的效果。在这样一种生成性而非预设性的校园心理剧表演中,我们可以直接看到学生真实的世界,并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发展。

    可惜,在我们目前的校园心理情景小品中,具备以上特点的心理剧并不多。不少学校的心理剧小品的色彩较浓,而心理辅导的意味较淡,这不能不引起我们的忧虑。如果仅仅是以情节的有趣来吸引学生的话,那么,校园心理剧充其量只是一项有趣的课外活动而已;如果仅仅让学生排练教师编好的剧本,学生也只是教师的代言人而已,他们的内心世界教师又怎能把握?为了让校园心理剧能更好地发展,希望更多的人重视并挖掘校园心理剧中的辅导功能。 (潘月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