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 > 2005年第3期 > 正文
编号:13199540
浅析音乐教育与青少年心理素质培养
http://www.100md.com 2005年1月25日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2005年第3期
     音乐教育作为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越来越显示出它对提高青少年心理素质的重要作用。作为音乐教师,多年来的教学实践,使我深深地体会到,音乐不仅是情感的艺术,而且对青少年智力的开发和道德情操的培养,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对学生审美能力、想象力和创造力的培养与提高,有着不可估量的作用。

    一、音乐教育有利于青少年情趣的培养

    音乐是情感的艺术,音乐教育可以丰富人的情感,增强人的情趣。实践证明,音乐教育对青少年心理素质的培养,有着极为重要的作用。音乐教育激发和丰富青少年的情感世界;启迪和净化青少年的心灵;健全青少年的人格;提高青少年的审美情趣和道德水平。

    多才多艺的人情感往往丰富且深沉,愚昧浅薄的人情感往往贫乏且肤浅。音乐本身包含着丰富的情感内容,学习音乐会受到潜移默化的情感教育,欣赏音乐也会被音乐的情感内涵所感染。

    一个人的审美能力和审美情趣的提高,有赖于对审美情感的培养。在所有的艺术中,音乐最容易调动和激发人的审美情感。优秀的音乐作品可以陶冶人的性情,净化人的心灵,鼓舞人积极向上。而低级趣味的“靡靡之音”,会产生不良作用。著名的匈牙利音乐教育家柯达伊就曾指出:低级趣味极其迅速地传播出来,在艺术上,就不像服装那么无所损害,穿着低级趣味的人并不危害他们自己的健康,但艺术上的低级趣味,却是一种真正的精神疾病。音乐教育可以通过其高雅至美的艺术感染力,培养学生丰富的情感世界和高尚的精神境界,从而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和审美情趣。

    列宁曾说:“没有人的情感,就从来没有也不可能有人对真理的追求。”音乐教育通过让学生领略优美高尚的音乐,引导学生认识什么是真正的美,什么是正义,什么是高尚。如伟大的音乐家贝多芬在交响曲《命运》、《英雄》和《合唱》中,就充分地表现出他向往光明、追求正义、不向恶势力低头以及大无畏的英雄气概。欣赏这样的音乐,可以提高学生在现实生活中分辨真与假、美与丑、善与恶的能力,使学生在思想、道德、情操、修养等各方面发生良好的变化,培养他们爱憎分明的道德情感和自觉的道德观念。

    在教学中,我向学生介绍中外著名的音乐家,欣赏他们富有感染力的佳作,从中受到教育、激励、鼓舞。例如:抗战时期,我国老一辈音乐家们谱写了一曲曲脍炙人口的优秀乐章,如《义勇军进行曲》、《松花江上》、《大刀向鬼子们的头上砍去》等,激励着苦难深重的中华儿女奋发进取、英勇奋斗,使多少热血青年离开家园,毅然走上抗日救国的道路。欣赏这样的音乐,学生们受到了强烈的震撼,从中受到激励,受到鼓舞,一种爱国主义情感在心中油然而生。在欣赏了《我的祖国》、《草原上升起不落的太阳》、《歌唱祖国》等歌曲雄壮、庄严、抒情、优美的旋律后,不仅可以让同学们受到美的陶冶,而且可以激发他们作为华夏子孙的民族自豪感,还可以唤起他们建设祖国、报效祖国的使命感。

    二、音乐教育有利于青少年创造力的培养

    培养具有创新精神的一代新人,是基础教育的重要使命。音乐教育也承担着同样的任务。

    音乐不仅可以促进学生智力发展,促进学生感知觉的协调运用,而且可以促进学生想象力、创造思维能力的发展。

    音乐艺术在创作、表演、欣赏的任何一个过程中,都包含有创造的因素,通过音乐教育促进学生思维,培养学生创造性具有重要意义。国外有学者曾用“音乐能力测验”为题,对不同智力层次的人进行测试,结果发现了一个很有启发意义的现象:高智力层次的人群,音乐的基本能力比中低智力层次的同龄人要高出7%。古今中外众多的科学家、思想家、政治家、文学家都是音乐艺术的爱好者,音乐对人类意识和思维的催发作用,在他们的身上得到了神奇的体现,所以说,音乐教育不仅包括了对学生协调性、记忆力、想像力等能力的培养,而且对学生创造才能的发展,具有特殊作用。

    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有一句名言“儿童的智慧在它的指头上”,这说明了智力与手的关系,因为手指的活动能刺激大脑皮层的运动中枢,从而使智力得到提高。音乐的器乐练习,如钢琴、扬琴,提琴、二胡等都能促使手的小关节运动,这比一般手工劳动对手部的要求更精确和细致,在弹奏钢琴时,十个手指必须相互独立地运动,而手指、手掌、手腕、肩、肘、臂等各部位动作方向、力度、时间、速度等,都被作品规定得非常严密细致。这种高度严密的活动,有利于加强对脑神经细胞的刺激,尤其有利于促进青少年大脑皮层的发育,为日后的智力发展奠定丰富的物质基础。

    我们都说音乐是听觉的艺术,在器乐演奏中手部的运动有很大一部分是由听觉来监控的,演奏者的耳朵随时在聆听和纠正手部动作中出现的错误,同时在调控自己音节中细致入微的差别,这就充分地锻练了听觉感受器的分辨能力。这就是为什么优秀的指挥家能在几十支乐器齐鸣的情况下,仍能察觉到有一支小提琴拉低了半音的二分之一的缘故。经过音乐的训练,听觉的敏锐性、选择性和整体感受能力得以提高,这对日后的智力发展是十分重要的。

    学生在参与音乐活动的过程中,促进了手眼协调、手耳协调,即感知觉和动作的协调,使感知觉的各个渠道协同发展,并在此基础上完成较高级的心理过程,为启迪智慧提供了必要前提。

    从生理方面看,音乐活动可以改变脑细胞的质量,调节内分泌。由于音乐的刺激,可以使右脑细胞激活,使得神经纤维增多增粗,传递思维的通路更加广泛通畅,使人身体各部分系统处于激活与良性代谢状态,使大脑处于最机敏的工作状态。

    从心理方面看,音乐的调节作用也是明显的,令人愉快的音响刺激,可以使人处于有节制的兴奋状态,而“有节制的兴奋”最适宜潜能的开发。

    我们都知道,想像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像力概括这世界的一切,推动世界的进步,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而音乐作为声音是非具象性的,也就是说既看不到又摸不到,所谓“音乐形象”只是一种比喻。音乐又是不确定性的,不同的人对于相同的音乐会产生不同的感受,即使同一个人欣赏同一段音乐,每次的感受也不会相同。无论是哪一个民族哪一个国家的欣赏者,都不需要经过任何“中介”和“转译”去欣赏音乐,音乐是没有国界、民族和时空障碍的。

    当人在进行创造性思维活动时,人在生活中积累的经历和体验在头脑中深层地保留着。一段适当的音乐通过感官进入大脑,这种音乐刺激就如同解除魔法的咒语一般,使沉睡在记忆深处的那些与这一刺激有关的痕迹复活,重新组成新的形象,这一新的形象就有可能是一个科学发明或创造。

    三、音乐教育有利于青少年身心健康水平的提高

    音乐教育特别有益于青少年健康素质的培养。人们很早就知道音乐对人体健康的作用,如:母亲们懂得用“摇篮曲”使孩子安静入睡,当悦耳的音乐通过听觉器官传入大脑皮层以后,优美的旋律能刺激神经系统,随着情感的变化,使人精神愉悦,机体放松,增强血液循环,促进内分泌,在全身舒适的情况下进入梦乡。

    现在,音乐已被广泛应用于疾病治疗与心理治疗。意大利的一位外科医生扎泊洛通过研究认为:巴赫的音乐能减轻消化不良;莫扎特的音乐能减少风湿关节痛;舒伯特的音乐能帮助失眠者入睡;亨德尔的音乐则能解除失恋以及感情上的痛苦。音乐研究家尼斯斯特编制了一段奇特的音乐,运动员听过这段音乐,有助于他们进入最佳竞技状态。一位被测试过的运动员说:“音乐使你自省,使你变得又能意识自我,更能意识到你在做什么,其结果使你更乐观。”

    学生在紧张的学习之余,播放一曲轻松愉快的音乐,有助于放松大脑神经,使其课堂上能够精力集中,提高学习效率。

    当学生遇到困难和挫折的时候,引导其听一曲激昂奋进的乐曲,有利于鼓起他们战胜困难的勇气和决心,帮助他们正确对待学习和生活中所遇到的失败和挫折。

    当学生处于情绪低落、伤心苦闷而不能自拔的时候,一曲忧伤的音乐,亦有利于情绪的宣泄,使青少年尽快摆脱痛苦的心境,回到乐观积极的状态中来。

    音乐教育还可以帮助青少年与他人交流,与社会融合。在这方面,大合唱和乐队合作的形式为最佳,全体队员必须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放弃个人表现,一切为了整体,精诚合作,才能完成一部完整的音乐作品。在优美的歌声,动听的音乐中,使学生在净化心灵,陶冶情操的同时,培养团结协作的集体主义精神,对提高学生的交流能力、合作能力和适应能力将起到不可低估的作用,从而进一步增强青少年的心理健康水平,成长为身心健康的合格人才。

    总之,音乐教育不仅有利于青少年情趣的培养,有利于开发他们的创造能力,而且还有利于青少年的身心健康。我将与有志于音乐教育的同仁们一道,努力探索、努力实践,使音乐教育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李 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