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 > 2005年第4期 > 正文
编号:13199533
在助人中自助 在互助中成长(2)
http://www.100md.com 2005年2月5日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2005年第4期
     二、助人与互助

    本阶段的目的是让学生学会自我心理分析方法,并在分析、帮助他人以及获得帮助的过程中提高自己的心理素质。

    1.自我心理分析

    我们知道,帮助别人要能对别人的问题进行具体的分析,而学会分析自己是分析别人的前提。

    自我认知 如自画像活动,即是帮助学生正确认识自己,悦纳自我。活动要求每人画自己,可以用抽象、形象、写实等方式,把自己心目中最能代表自己的东西画出来。画完后,挂在墙上开一个画展,让班级的每一个学生自由地观看,不加评论,欣赏完以后,请每个画者对自己的作品作出解释。

    心理自测 运用气质量表、卡特尔16PF人格测试、SCL—90心理健康自评等量表让学生了解自己的气质类型、人格特点及心理健康状况,并根据自己相应的特点进行分析。

    2.分析与助人——个案分析

    分析个案主要以案例为中心,并拓展开来,解决学生中的类似问题,促进他们健康发展。其具体过程分以下几个步骤。

    个案的选取及呈现 个案的选取要注意遵循典型性、普遍性及相似性原则,防止选择暗示性强的个案。个案不同,呈现的方式也有差异,一般说来,可以通过书面方式、声音方式以及影像方式呈现。

    分组讨论 个案呈现给学生以后,要组织学生讨论。让每个学生都参与进去,体会当事人的境遇,分析原因,帮助决策和选择。

    积极辩论:对于不明白的问题可以辩论,重点是摆出证据,切忌攻击与不尊重对方;

    角色扮演:根据个案中的情况,可以在小组内运用角色扮演,帮助大家感受分析;

    友情来信:结合自己的想法给当事人写一封信,帮助他分析问题,并提供建议与鼓励;

    教师总结 在这一步,教师要重点分析总结学生发言并引导正确做法。教师综合评述个案中的一些问题(原因分析、问题所在、方向引导等),最好用学生自己的话来总结,学生没讲到的教师要进行补充、引导。

    3.互助——神秘来信

    我们通过神秘来信的活动引导学生进行心理的互相分析,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学会分析自己,表述自己的心理,增强求助意识,学会助人与获得帮助。

    自我表述 活动的过程主要是先让学生把自己当前的困惑与烦恼(或过去的情结)写在纸上,放入信封,注意不要写姓名,而是用代号代替。这一步主要是让学生学会并勇于表达自己的心理困惑,这本身也是一种情绪的宣泄,同时也为互相分析创造了真实的情境。由于一些内容涉及个人隐私,也为了让学生更有安全感,我们采用匿名的方式。

    心理互助 教师收齐学生的信件后,在不同的班级间进行交换,每个学生分析其它同学的来信,同时自己写的内容也由其它同学进行分析,可以是个别分析,也可由小团体共同分析。这一步,一方面让学生感受同龄人的困惑与问题,另一方面每个人都可能得到合理的帮助。如果学生们在分析的过程中感到困难,或对一些共性的问题,教师可以给予相应的指导。

    反馈提高 最后,每封信归还给本人,由本人写出反馈意见再返还评信人。这一步是学生获得帮助的过程,即从别人的视角看待自己的问题,从而获得一些启发,同时也在体验自己助人的感受并了解自己帮助别人的效果,从而提高自己的助人能力。

    三、心理成长与自助

    本阶段的目的是引导学生正视自己的问题,直面挫折,顺利成长,并且领悟助人自助的含义,增强自助意识。

    我们知道,解决问题不是主要目的,要引导学生心理成长;助人与互助的过程不是活动的终结,更重要的是让学生领悟自助的含义。

    1.心理成长

    人本身具有治疗的潜在能力,教师引导学生不仅要看到压力、冲突及危机所带来的紊乱的一面,还应看到学生自身的抵抗能力。同时,人还有一种“成长的动力”,这种动力驱动人去努力跨越障碍,争取成功。现实心理治疗学派的葛拉塞提出:“我们相信每一个人都有一种健康的成长动力,而基本上人都希望生活中能感到满足,可以享受一个成功的身份,都可以有负责的行为表现,同时也都能享受有意义的人际关系。”

    人自身的抵抗能力及成长的动力使我们有理由确信:在个体适应环境的过程中,面临威胁和不利事件等情境时所产生的紧张状态,可以激发个体的潜能,也可能导致行为和情绪问题,关键在于我们的态度及处理此类事件的能力。整个过程中,我们应着力转变学生对事件的认知及态度,并以促进其心理的成长及能力的发展为目的。

    2.自助研究

    心理健康教育要求助人自助,助人自助有两层含义,一方面教师要引导学生在互助的过程中自助,不断发现自身存在的问题,从而促进自身的心理健康水平和素质的不断提高;另一方面,要帮助学生学会自己帮助自己,实现心理的成长。

    进入中学,学生对于社会更为关切,参与社会的意识逐步增强。同时,由于自我意识的发展,对于自我的体验与分析也在逐步走向深入,对自身生活的环境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和自己亲身生活密切相关的事情成为其关注的中心。因而,可以让学生采用“心理专题研究”的方式,增强学生研究自身问题的意识,掌握自我研究的方法,并在研究中达到认知改变,能力提升的目的。

    几点思考

    一、教师角色与职责分析

    1.领导者角色——调动团体成员的参与积极性

    心理教师的领导角色是显而易见的,他必须利用自己的知识和技巧使班级成员发挥他们的能力,实现他们的个人目标。为此,教师需要设计一套计划,提供适当的学习机会,控制整个情境,为学生建立行为模式,促进意见交流,让学生尽量表达他们的思想、情感和意见。在班级中,心理教师积极关注每个学生,认真观察他们的心态变化,激发学生大胆表达自己的意见、看法,鼓励成员相互交流,开放自我,积极讨论,引起每个学生对团体活动的兴趣。

    2.教育家和治疗师的角色——适度参与、引导,并提供恰当的解释

    心理教师以身作则为学生做示范,以适当的行为为学生提供模仿的榜样。在活动初期,团体气氛尚未形成,教师要以一个成员的身份参与活动,当引导成员开始讨论共同关心的问题时,应注意讨论的中心及方向,随时适当引导。学生互动过程中,可能产生矛盾甚至冲突,这时心理教师就要去协调这些矛盾和纷争。当学生对某些现象难以把握或对某个问题的分歧过大而影响活动顺利进行时,指导者需要提供意见和解释。

    3.好朋友角色——创造融洽的气氛

    在互动中教师是学生的知心朋友,这种平等的、依赖的、亲密的、融洽的气氛,能使学生减轻自我防卫心理,真实地表现自己、探索自己。心理教师的最主要的职责是创造团体的气氛,使学生之间互相尊重,互相关心,使团体充满温暖、理解、同情和安全的气氛。在这种气氛中,学生可以真实地、毫无顾虑地、坦率地开放自己,在大家彼此互相接纳的气氛中获得成功。

    二、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1.避免个案的不良暗示影响

    每个人的受暗示程度不同,个案本身又带有一定的暗示性,如果不加以引导,学生很容易受其感染。如在忧郁症、强迫症状等心理问题的个案中,诸如“人活着真没有意思”、“我感到死亡是一种解脱”、“人为什么两条腿走路”等思想,在案例选择及呈现时要尽量减少这些语言的描述。此外,还要重视积极心理暗示,在引导中让学生以参与帮助者的身份去审视,去体验,以免受其不良影响。

    2.注意旁观者效应,引导学生体验和感悟

    人们在分析别人的问题时,一般能做出正确的判断,但一旦自己遇到困难时则不能作出正确的分析。在互助活动中,引导学生不要只停留在认知的层面,不要停留在就事论事的层面,而要重视感悟以及态度及行为的转变上,让学生知道,这其实也在分析我们自己的问题,每个人在某个时期都可能会出现一些心理问题,就如同感冒发烧一样平常,关注这些其实就是关注我们自己的发展。

    3.针对学生错误的分析,教师要正面引导

    由于学生认识问题的能力有限,常会出现片面、偏激等错误倾向,这时教师不要断然否定,而是重在引导。把讨论的重点转移到对当事人自身的分析上来,否则,讨论场面很热烈,但于事无补。

    4.不只是关注解决方案,更重视助人自助

    在助人的过程中,学生容易直接就问题提出各种解决方案,这一点教师一定要注意,让学生明确助人先于理解、助人自助才是目的,把注意的重点放在对别人的分析与对自己的认识上,在此基础上在提出一些调节方式。

    我们进行的心理互助教育研究主要是心理活动课的操作方式,超出这一层面,还有学校其他活动中的互助,以及师生、亲子的互助等需要我们进一步去探索。

    (作者单位:江苏省江阴市青阳中学) (邓庆民)
上一页1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