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 > 2006年第3期 > 正文
编号:13199187
无奈的“They are shy”
http://www.100md.com 2006年1月25日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2006年第3期
     2002年春节过后,我们带领一批中学生到澳大利亚考察,参观了几个学校,听了一些课,了解了澳大利亚中学教育的一些情况。在考察过程中,双方学生交往的有些现象令我们尴尬,也值得我们思考。

    中澳双方学生见面时,澳方学生大胆热情,主动向中方老师问好,向中方学生打招呼,包括帮助提行李、带路、安排座位等。中方学生表现得胆怯、腼腆,象怕见陌生人的小孩总是要扯着妈妈的衣角躲在妈妈的身后一样。当澳方学生再三追问原因时,我只好无奈地说:“ Theareshy.”尴尬之后,无奈之后,搪塞之后,感叹之后,我们不能不思考:怎么会这样?

    有人说,学生在异国他乡,举目无亲,环境生疏,又有语言障碍,难免有些不自在,很正常。开始我赞同这种说法,但后来很快就被事实否定了。在我校小学部读书的一名韩国学生,当他得知父亲从韩国来华时,就独自一个人到南京禄口机场去接机,把他的父亲带到江都来。在来回乘车、转车、买票的过程中,韩国小学生也存在语言障碍,但他能大胆地去面对,从容地与人打交道,顺利地接回父亲。我校初中部生活区与教学区隔开一条马路。为了学生的安全,学校组织专人护送他们过马路。但韩国学生家长很不理解:过马路都不能照顾好自己,长大了还能做什么?由此可见,同在亚洲的两个国家,教育思想不同,教育内容和方法不同,教育出来的学生能力也不同。

    九十年代初,著名的中国青少年教育专家孙云晓先生的一篇文章《夏令营中的较量》,对比了中、日两国孩子在夏令营中的表现,发现了他们在身体素质、生存能力和竞争能力上的差异,揭示了中国教育现状的诸多问题,引发了中国关于教育思想的大讨论。我们作为教育工作者,读过这篇文章后,深感责任重大。十多年过去了,尽管教育行政部门大力推行素质教育,许多有识之士大声疾呼要进行教育改革,努力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但大多数学生仍在家长的“过度关爱”之下,在“分数”的重压之下,在社会浮躁之风的影响之下,缺乏一些最基本的能力,如生存能力、交往能力、耐挫能力等。

    当然,本文开头所举的中、澳学生交往的例子,不全是能力问题,可能更重要的是心理障碍。在人际交往中的心理障碍,主要是因为缺乏自信心。俗话说:自立才能自尊,自尊才能自信。有了自信心,才能克服交往恐惧症。如何让孩子有自立的意识和能力,如何培养孩子的自尊心和自信心,让孩子挺直脊梁骨大大方方地与人交往,这是我们每个家长,每个教师,每个教育工作者应该深思的问题。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看到,不少家长千方百计地把享受留给孩子,把责任留给自己,让孩子从小就缺乏责任意识,造就了一大批已到而立之年还在依赖父母的“啃老族”。不少家长心甘情愿地把顺利留给孩子,把困难留给自己,不辞劳苦地在孩子前进的道路上披荆斩棘,只让孩子在铺满鲜花的路面行走。殊不知困难是孩子成长的阶梯,克服困难的过程就是孩子形成自立意识,树立自尊心、自信心的过程。剥夺孩子克服困难的机会,就是剥夺孩子成长的权利。还有不少家长对孩子的物质需求关心甚多,对孩子的精神需求关心甚少,影响孩子的心理健康,使孩子面临精神“缺钙”症或精神“荒芜”症。凡此种种,都不能否认家长的出发点是好的。爱子之心,人皆有之,但关爱过分,就会害了孩子。俗话说:穷人的孩子早当家。因为穷人的孩子目睹父母的艰辛,家庭的困苦,知道无所依赖,只能靠自己奋斗。如同高山上的青松经历无数次风霜雨雪,更加苍劲挺拔,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它生于忧患,在贫瘠干枯的石缝中发芽、生根。当幼小的生命被四周坚硬的石块堵得无路可走时,它凭着求生的本能,发挥出自己意想不到潜能,把生命之根扎得更深更牢。人生就像夹心饼干一样,一份困难搭配一份机遇。如果我们的家长象工兵扫雷一样替孩子扫清困难,孩子也就没有了机遇和希望。为了孩子的健康成长,为了孩子的全面发展,请家长给孩子留一点困难,留一些磨练的机会吧。

    (作者单位:江苏省江都市国际学校)

    编辑/张宝玲 (徐德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