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 > 2006年第3期 > 正文
编号:13199180
有效参与是提高学生心理素质的主要途径
http://www.100md.com 2006年1月25日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2006年第3期
     有效参与是指以学生为主体的各种活动。包括游戏、学习、劳动、交往、各种各样的知识竞赛、文体活动及社会实践活动等。在活动中学生全程参与,手、脚、口、眼、脑等各器官高效率运转,为使活动取得良好效果或为自己在活动中取得较好成绩,想办法、献计策、访名人、查资料等。活动是青少年发展的主要途径和载体,只有在活动中主动地投入,充分发挥主体作用,才能获得最大限度发展。随着素质教育的不断推进,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越来越为人们所重视。而在活动中有效参与,是帮助学生提高心理素质的主要途径。

    一、活动是心理教育的有效措施

    (一)活动是青少年心理发展的必要因素

    人的本质在于其的社会性,没有社会性的活动和交往,个体的心理就只能停留在低智商的动物的水准上。人的心理机能,是在活动,特别是人与人之间的相互交往活动中发展起来的。活动是心理的本源,是心理产生和发展最重要的因素。人的各种心理机能都是在这些活动中不断内化、升华的结果。

    学校心理教育的根本宗旨是促进学生心理的良好发展。必须充分唤起学生的主体活动意识,让他们积极主动地参与各种各样的活动。学生的活动形式很多,如游戏、学习、交往和劳动等文艺体育活动和社会实践活动,它们构成了学生丰富多彩的世界,催发着他们的心理健康地成长。在这里,学生必须是活动的主体,教师在活动中起着保驾护航的作用。

    活动,不仅为青少年的发展所必须,而且也为处在发展阶段的青少年所喜爱。心理学家认为:青少年都有喜爱活动的特点,如喜欢动手操作,喜欢动脑探秘等。因此,多组织活动,在活动中让学生有效参与是提高学生心理素质的有效途径。

    学生心理要得到健康发展,必须通过活动,而活动要符合学生年龄特点和为学生所喜爱的。所以活动既可视为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必要因素,又可视为心理健康教育的基本策略。

    (二)活动教学拉近了师生之间的距离

    活动教学,是指在教师的指导下以学生为主体,通过学生自身的活动达到教育的目的。通过组织学生开展讨论,演讲,辩论,表演、游戏、制作等活动,寓教育教学于活动中,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受到教育。如:在“学会宽容”课中,可以设计小品表演,把讲台当舞台,师生共同参与,在表演中使学生认识宽容是一种美德、宽容受人尊重,同时,也拉近了师生之间的距离。

    (三)活动教学能充分满足学生的自我表现欲,增强学生的自信心

    处于青春初期的现代青少年,自我意识逐渐觉醒并迅速发展。这时的学生特别关心自己的形象,关心别人对自己的看法,被人尊重的欲望比过去任何时候都强烈,自我表现的愿望十分迫切,愿意在别人面前展示自己的才华并希望获得成功。借助他们的这一欲望,通过活动,可以让他们在小品表演、自我独白、行为塑造、问题讨论、才艺展示、感情表达、自我推销、缓解冲突、造就乐趣的活动中尽情地表现自我,享受成功的喜悦。使学生的聪明才智和创造力得到充分的发挥,满足他们的表现欲,让学生在活动中更加了解自己、欣赏自己、相信自己。

    (四)活动教学可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现代青少年,开始懂得个人与家庭与社会的关系;有愿望为社会做出贡献;懂得自己的学习、生活,对家庭、社会所应该承担的责任。有效参与活动课,能适时唤起学生对自己、对家庭、社会的责任感,让他们懂得“家庭为我们成长提供了基本的物质条件,我们可以充分享受着长辈的爱,我们也应该为家庭做出自己的贡献”。青少年开始承担力所能及的家务,参与缓解家庭矛盾,创造家庭的和睦与乐趣;愿意参与社会公益活动,积极宣传环保知识,成为良好公德的践行者。

    二、在活动中实现有效参与要遵循的原则

    (一)以学生为主体的原则

    教学活动要以学生为主体,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教师既要尊重教材,又要注意结合学生的实际,选择那些学生最关心、最熟悉的事例和社会上的热点、焦点问题进行教学。教师要利用各种机会,鼓励学生展现自己的心理感受,倾述自己的心声,从而更多地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二)活动性原则

    心理健康教育的目的是促使学生形成健康的心态和健全的人格。这不是通过单纯的说教就能实现的,必须让学生在模拟的情境中去感受、去鉴别、去尝试。因此,活动性原则是心理健康教育所必需的。在课堂上,教师要设计出多种让学生主持、参与的活动,并以此为主线进行教学。教师应该以普通一员的身份参与到活动之中,在活动中去引导和感化学生,从而更好地达到心理训练的目的。

    (三)参与性原则

    学生必须是各项教育活动的积极参与者,而不是被动的旁观者、接受者。学生只有在积极的动机、明确的目的支配下主动参与而不是去适应教师安排的被动参与,才能成为一个积极的参与者,才能实现教育内容在学生主观世界的内化。

    (四)多样性的原则

    活动本身具备多样性的特点,心理教育活动切忌单一化、呆板化,要形式多样,并与学生年龄特点相吻合。

    三、心理教育活动的设计

    根据心理教育的目标、内容,根据学生年龄特点选择最佳的活动形式。

    (一)游戏活动:根据一定的目的,设计相应的游戏活动,让学生在游戏中增进心理机能、领悟心理知识。

    (二)表演活动:让学生根据一定的要求扮演相应的角色,促进学生产生与角色的心理的共鸣,从而模仿与学习角色的心理与行动。

    (三)讨论活动:大家围绕一个问题进行讨论,各抒己见。在讨论的过程中了解、认识自我,增强自我修养。

    (四)智力抢答活动:设计一系列智力抢答题,训练学生思维敏捷性与发散性,训练学生意志品质等。让学生在抢答中增强自信,心理素质得到训练。

    (五)才艺展示活动:展示自己的照片、作品、藏品、歌喉、舞姿、表演才能等。展示,既是学生自我表现的机会,又是学生之间相互沟通的途径,这类活动特别适宜于激发学生的成就感,引导学生认识自我,充满自信。

    活动中要适机传授知识、方法;要适机启迪学生心灵;要提高学生有效参与程度,真正达到提高学生心理素质的目的。

    (作者单位:河北省围场县第二中学)

    编辑/张宝玲 (刘庆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