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 > 2006年第5期 > 正文
编号:13199129
谁造就了“勇敢”的“飞人”?
http://www.100md.com 2006年2月15日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2006年第5期
     去年10月的某天,中午放学后,学生陆续回家,不知是由于学生厕所里的人太多还是贪图方便,二年级的小奇(化名)和他的同伴溜进了男教工厕所里解手并顺手把门关上。但当两人想出来的时候,由于开门的方法不当而暂时被困在内。最终两个小男孩选择了从二楼厕所的窗户上跳下来,被路过的学生和老师发现。考虑到两名学生伤势不明,学校马上果断拔打医院的急救电话。据医生介绍,小奇的右腿和同伴的左腿骨折了,目前已经接好,慢慢地等待恢复。

    根据调查与了解,小奇与同伴被困厕所时曾尝试过呼喊、拍门等方式,但没有被人发现,他们感到非常害怕、紧张与慌乱。在选择从二楼窗口跳下去之前,小奇的同伴哭了。但当小奇跳下去后,紧跟着他的同伴也跳了下来。

    此事发生后,我们感到非常震惊与费解,首先是他们为什么要选择跳下去这种方式而不选择其他方式?其次是当小奇跳下去的时候为什么他的同伴还要跳下去而不是叫别人上去开门给他解困?

    为了弄清楚疑问,我首先对小奇进行了电话访谈。

    我问他在跳下去前是什么感受,他回答说非常害怕。当我问他害怕什么的时候,他说最怕的是迟回家会受到父母的批评。根据老师们的反映,当老师发现两人后向他们要家里的电话号码以通知家长的时候,他们因非常害怕家长的批评而不敢告诉老师。从这种情况分析,两名家长与学生存在不良亲子关系。心理学的研究表明:“父母与孩子的交往中严肃有余,亲切不足,缺乏深入的感情交流或者平时对子女漠不关心,一旦发现缺点错误则态度粗暴,教育方法简单、生硬,会引起子女的反感甚至敌对情绪,导致亲子关系隔膜恶化。”

    但为什么小奇跳下去的时候他的同伴还要跳下去呢?

    通过调查得知,当小奇跳下去后,对他说:“没事,快跳下来。”然后他就跳了下去。这个时候他失去了自我认同感,失去了自我控制。这种个人在群体中处于相对丧失个性状态的现象称为去个性化。比如,在许多人“起哄”的时候,平时文雅的学生也会表现得粗鲁无理。出现这种现象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因:第一,暗示、模仿和感染的作用。群体成员相互暗示,情绪相互感染,行为互相模仿。第二,匿名。个体只意识到自己是群体的一分子,而忘记了“自己”,自我意识水平低。第三,责任扩散。由于大家一起行动,个人对行为后果责任感下降。很明显,在这件事情中,小奇的同伴由于受到小奇发出的暗示的影响,并为他的情绪所感染,从而出现了模仿的行为。

    同时这也与他们对友情的理解有关:别人跳了你不跳就太没意思了。这体现了小学生的不成熟的心理特点。

    另外,这也与学校安全教育的缺失有关。低年级的学生阅历浅,缺乏社会与生活经验,不懂得处理各种突发事件。因此,学校应加强在紧急关头的求生意识与自救方法的安全教育,促使学生学会自我保护。

    在了解了上述情况后,我一方面鼓励学生积极配合医生治疗;另一方面,分别对家长与学生进行了辅导。首先,让他们回忆一下平时对待对方的态度,然后让家长与学生进行10分钟的角色互换,并谈谈彼此的感受。家长们感到很内疚,认识到自己平时的教育方式过于粗暴与单调;当事学生也感到后悔,认识到在这件事中选择这样极端的方式,一方面对自己造成了很大的伤害,同时也给学校与家长带了很大的麻烦。他们决心一起改善亲子关系,让生活更加美好。

    专家点评

    文中的事件发生于城乡结合的乡镇,经济生活水平逐渐提高,可家庭教育观念与水平却远远没跟上。两个学生的父母都忙于工作,对孩子了解不够,关心不足,照顾过少;孩子一旦发生什么问题回家都免不了一顿打。家长简单粗暴的教育方式,必然导致孩子的逆反心理或反叛行为,必然导致亲子关系的疏离,致使孩子缺少积极的情绪情感,不懂得是非,不懂珍惜生命,这就是导致本文事件出现的潜在原因。所以,我希望广大家长在教育子女时理智、明智多一点,冲动训斥少一点;情感关爱多一点,简单粗暴少一点。

    点评者:傅荣 ,系广东省广州市教育科学研究所副教授、广州市教育局科研处副处长

    (作者单位:广东省广州市番禺区大岗镇中心小学)

    编辑/于 洪 (甄思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