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 > 2006年第5期 > 正文
编号:13199115
中学生自卑心理探析
http://www.100md.com 2006年2月15日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2006年第5期
     一、中学生自卑心理的表现

    (一) 身体方面

    中学生大都处在12到17岁这个年龄阶段,身体变化迅速,但由于其不平

    衡和个别差异性在个体上的表现,可能会给有些中学生带来自卑心理。比如,有的中学生因为自己是“绿豆芽”体形而深感苦恼,在学校组织的各种文体活动中羞于出头,即使在烈日炎炎的夏季,也不愿换掉长衣长裤,加上周围人的讥笑嘲讽,自尊心受到严重的伤害,表现出越来越明显的自卑心理。中学生凡因身材矮小、面貌丑陋、形体不佳、口齿不清等而胆怯、敏感、退缩的都是身体方面存在有自卑心理的表现。

    (二) 学习方面

    这种自卑心理在中学生中表现最为普遍,因为在中学生心目中,学习成绩的好坏似乎是决定其优劣、等第的第一要义。因各种原因学习不好的学生,常常在成绩好一些的同学面前油然而生一种“不如人”的心理。比如,有些学生成绩一直不好,在同学交往中,表现得被动、消极。

    (三) 性方面

    中学生正值青春发育期,对“性”有了朦胧的意识,感到神秘,急需解惑,如果引导不当就可能产生性自卑心理。如有的男生因自己遗精而苦恼,认为精液是“元气”,认为遗精是“流氓”,为遗精时所做梦的内容而感到可耻,由此产生内疚和自卑,上课总是不专心,见到人就躲躲闪闪,不和群。也有个别学生因手淫而怀疑别人发现并看不起自己,从而苦恼与自卑。

    二、中学生自卑心理的成因

    ⒈内向的性格 。瑞士心理学家荣格最早把人的性格划分为内倾向性和外倾向性两种。内倾向的人,多愁善感,胆小忸怩,敏感多疑,适应环境困难,总觉得别人瞧不起自己,所以事事退缩,处处回避。

    ⒉缺乏成功的经验。心理学研究证明,人的需要、期望是不断发展、永无止境的,但新的目标总要以现有的目标为基础。一个人的成功经验越多,其期望值也就越高,自信心也就越强。反之,一个人几经努力都失败了,就会怀疑自己的能力,在挫折中盯住眼前的得失,难以自拔,形成自卑心理。

    ⒊自我评价的偏颇 。 自卑者在客观上确实有自己的不足,这本是正常现象,但他们在认识、评价自己时,常常夸大自己的不足,总爱拿自己的短处比别人的长处,不能冷静地分析所受的挫折,不能正确对待自己的过失,结果自怨自艾,失去了信心。

    ⒋学习与生活环境。一些中学生因自己所在的学校是一般学校,或被分到较差的班级而感到自卑,“出门低人三分”。还有一些中学生因家庭条件与经济背景不如人而感到自卑。

    三、教育与引导

    (一)了解和尊重学生

    了解是指导的必要前提。了解和尊重学生,对于帮助其克服自卑心理显得尤为重要,因为中学生随着自我意识的逐渐觉醒和日益增强,一般来说都具有强烈的自尊心,同时这种自尊心也很脆弱。他们常会因一件事的失败而感受到伤害,既而退缩甚至对抗。所以,在出现问题时我们应信任、尊重他们,帮助他们分析失败的原因,鼓励他们奋发图强,万万不可不问青红皂白横加指责。

    (二)坚持以表扬为主

    心理学家威廉·詹姆斯说:“人性最深刻的原则就是恳求别人对自己的关怀。”因此,我们对学生的点滴进步和微小的成绩都要及时、热情地给予表扬,使他们产生一种愉悦感。多次、反复的表扬会使他们产生自豪感并增强自信心。

    (三) 引导学生正确对待挫折

    我们应教育中学生在遇到挫折的时候,学会从多角度看问题,学会对失败进行客观归因。如学生考试失利,可帮他分析原因,使他认识到:一次失败不表明永远失败,一次考不好不表明自己脑子笨,只有积极对待,失败才会成为“成功之母”。这样的分析,有助于使其及时从挫折中摆脱出来,增强信心。

    (四) 丰富学生知识、培养其各方面的才能

    前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世界上没有才能的人是没有的。问题在于教育者要去发现每一位学生的禀赋、兴趣、爱好和特长,为他们的表现和发展提供充分的条件和正确的引导。”事实上,中学生一旦有了广泛的兴趣和多方面的才能,就会引以为豪,树立自尊心和自信心。

    (五)引导中学生全面认识自己

    对于有自卑心理的中学生,要引导他们善于发现自己的长处,肯定自己的成绩,同时应认识到人不是尽善尽美、无可挑剔的。我们要使中学生正确认识自己,客观地与人比较;树立“勤能补拙”的信念,学会“扬长避短”的策略,从而提高他们在自我心目中的地位,消除自卑心理。

    (作者单位:山东省邹城市第八中学)

    编辑/于 洪 (刘德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