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 > 2006年第5期 > 正文
编号:13199101
浅谈教师良好的教学心境
http://www.100md.com 2006年2月15日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2006年第5期
     教学心境是教师特有的一种平和、舒畅、稳重而持续时间较长的情绪状态。教学心境影响着教师整个教学的行为表现,课堂的一切都会感染上教师的情绪色彩。

    一、教学心境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具有重要意义

    许多教师都有这样的体会:讲课时,似乎从大脑到口舌,甚至到手中的粉笔尖,都有一股勃勃的“灵气”,把教学形式、方法、内容、手段、语言、节奏、机智自然而然地融和在一起,教学得心应手、游刃有余。这股“灵气”就是教师心灵深处那股有本源、有支脉、有方向的“知、情、意、理”等心理要素有机交融、浑然一体、自然进行着的“心理流”。就是这股“灵气”使教师的教学充满艺术魅力!积极的、良好的教学心境能使教师精神振奋,乐观豁达地对待教学过程中的困难和挫折,最大限度地发挥其教学艺术之魅力;消极的不良的教学心境则使教师精神萎靡不振,意志消沉,影响其教学的效果。

    二、课堂教学的心理活动过程

    首先,课堂教学对师生双方都是复杂的心理活动过程。教学的内容、思想、教学的目标,就是通过教师“心理流”和“心理场”在学生的内心世界引起共鸣,使课堂成为一个气氛热烈、生气盎然的教学整体。

    其次,综观众多优秀的课堂教学实录,可以发现他们的教学都是在良好的、积极的心境情绪下匠心独运,教师把学生带进创设的教学意境之中,感染学生,启发学生积极思维,但并不只停留在意境之中,又把学生引出来,使学生具有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整个教学过程中,那些增进学生知识、培养学生能力、发展学生智力、启迪学生思想的教学用语自然而然地从心境中流出,即使是一些极普通、极平常的言语,也能点燃学生智慧的火花。

    最后,积极良好的教学心境,是教师完全地沉浸到这种有机完整的心理活动空间里时出现的状态。教师一进入教室踏上讲台,就仿佛走进了另外一个世界,眼里只有学生,心中只有教案,手中只有教法,外部的一切似乎已经不存在了。

    三、形成良好教学心境的途径

    1.教师心境不良的原因

    心理学研究表明:心境可以由对人具有比较重要意义的各种不同情况所引起。工作的顺逆、事业的成败、人们相处的关系、健康的情况,甚至自然环境的影响,都可以成为引起某种心境的原因。过去的片段回忆,无意间的浮想有时也会导致与之相联系的心境。虽然人对引起心境的原因并不都能清楚地意识到,但它总是由一定的原因引起的。

    教师如果心境不良,不妨耐心地查找一下原因,再及时地把引起心境不良的因素排除掉。当然,教学仅仅是教师全部生活的一部分,教师还有家庭生活、社会生活,教师的生活中也充满着矛盾,也难免存在着逆境,碰到不幸的事,听到不愉快的话。教师对于种种忧愁和烦恼,不妨借鉴艺术家斯坦尼斯拉夫斯基的话:“当一个人回到家里的时候,他得把套鞋拖下来留在室外的过道里,当演员来到剧场的时候,他应该把个人的一切不快和痛苦留在剧场之外,因为在剧场里,他整个人是属于艺术的。”教师来到课堂的时候,也应该把个人的一切不快和痛苦留在课堂之外,因为在课堂里,教师个人是属于学生的,属于教学艺术的。

    2.吸取“虚静”中的合理成分

    所谓“虚静”,即文学艺术家在创作之前首先要使自己进入一种“虚静”状态。

    教师在教学前,也要竭力避开外物和杂念的干扰,暂时割断与外界的纠纷,暂时抛却忧愁和烦恼,使自己整个心灵沉浸到教学艺术天地之中,形成一个健康的、积极的、良好的教学心境。

    “虚静”仅仅是一种手段,教师必须提高修养,使自己具有崇高的思想境界,无限忠诚于人民教育事业的精神,热爱学生的真挚情感。这一切才是形成健康的、积极的、良好的教学心境的前提。

    3.善于进行“心理位移”,体察学生的思想感情、学习状况等

    在教学艺术创造过程中,教师要克服“教师中心”的倾向,培养自己“非中心化”的能力,经常把自己放到学生的位置去思考、体验,了解学生对某一问题、某种言行的想法,以便和学生有共同的语言,并根据学生心理变化,不断地、及时地调整自己的教学。如发现学生眼睛发亮、双眉紧锁时,说明学生思维正处于一触即发之际,教师就要及时启发、点拔、诱导学生;如发现学生茫然无解、一筹莫展时,说明学生思维受到障碍,教师要及时帮助学生释疑、解难。教师要创设和谐、融洽的教学氛围,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自觉性和主动性,要让自己和学生思维共振、情感交融,以达到教学心理相容。

    综上所述,新课程为每个教师的教学工作提供了广泛发展的平台,教师应充分利用课程资源,向学生传社会主义之道,授科学文化之业,解人生道路之惑,铸中华民族之魂,为民族和祖国未来培养优秀人才。

    (作者单位:广东省佛山市第三中学该学校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首届理事单位)

    编辑/张宝玲 (钟 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