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 > 2008年第10期 > 正文
编号:13197968
追求无痕的教育
http://www.100md.com 2008年4月5日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2008年第10期
追求无痕的教育

     〔关键词〕教师;无痕的教育;激励

    朋友是一位极富有爱心的教师,上个月听她讲了这样一段经历:为了让班里一位内向的孩子主动开口说话、上课当众回答问题,她发自内心地关注着这孩子的一举一动,总是捕捉机会给他送去鼓励与赞美,有时这个学生做了一件别人很容易做到的事,她也是不失时机地大大表扬一番。然而效果却并不理想。孩子感受到了自己与别人的不同,发现自己是因为有这样那样的不足才引起老师另眼相待的,反而变得愈加自卑起来。朋友不禁感慨:原来教师出于善意的关注,有的时候对学生来说却是另外的一种不公平。

    美国著名心理学家威廉·詹姆斯说:人类本性中最深刻的渴求是受到赞美。每个学生都渴望被关注,渴望别人——特别是老师的肯定和欣赏。这种肯定和欣赏能唤起学生的自信,激励他们成为越来越出色的人,而这样的关注,必定是真诚的,真诚的前提是你必须把孩子放在与其他学生、与自己平等的地位上来对待。否则,尽管愿望很美好,却始终会站在“救助者”的立场把学生看作一个弱点很多的人,被关注的学生反而会强烈地感受到自己的与众不同。

    常常听到有的公开课上,一位学生回答了一个很平常的问题,一些教师大张旗鼓地表扬:“真了不起,今天某某同学也能积极开动脑筋举手发言了,进步真大呀……”

    我不知道这位学生听到老师的夸赞后心里是什么滋味,设身处地,如果换了我,我是不会愉快的。因为这样的赞扬,只能让我联想到以往自己身上的种种不是。它似乎在向所有的人宣布:某某同学平时不专心,不爱动脑筋举手发言……很多时候,学生在公开场合积极表现是想获得对自身的一种肯定,改变教师对自己的一贯看法。而老师这样的“表扬”却提醒和放大着他的缺点,让他重新回到老师以往的眼光中。我很难相信在这样的“关注”下学生的自尊心不受到伤害。

    苏霍姆林斯基说:“教师对待学生的自尊心要小心得像对待一朵玫瑰花上颤动欲坠的露珠。”尊重呵护学生的心灵,也许需要的是更为智慧的关注。

    曾接过一个新班,听其他老师介绍,班里有个男生学习习惯不好,学习成绩极差,什么活动都不参加,久而久之,老师也习惯了让他在一边当观众,甚至连他自己都把自己归于“差生”的行列。

    了解到这一点,我并没有对他特殊看待,也没有刻意地去呵护他的自尊。一次班会课,我在要求其他几名学生表演了节目后,非常自然地叫到了他。他简直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睁大眼睛指着自己的鼻子问:“我吗?”因为他从不参与,其他老师也从不去要求他,我的注意让他感到意外又不容置疑。他在我的目光鼓励下走上了台,用他那五音不全的噪子唱了一首歌,还没有唱全。我没有理会学生们在台下的窃笑,只是淡淡地说:“下次班会再叫你。”

    等到第二次班会,他给了我惊喜:一首歌完整地唱了下来!第三次,他不但唱了歌,歌声竟然还有些动听……在以后的日子,我仍轻描淡写地对他要求这要求那,他也继续边暴露着自己的缺点,边进步着……

    在这一过程中,我始终没有让他感觉到自己是个后进生,而是一个和所有孩子一样的有缺点、有进步的学生。在这样的影响下,学生们接受了他,他自己也接受了自己,而他的进步便从接受自我开始。

    无微不至的关注令人无法振作,而一视同仁的眼光会促使学生奋发向上。《教育无痕》一书的作者徐光说:“教育的关键不在于具体的方式方法,而在于能不能用正确的观点去认识、看待儿童。无痕的关注是对童心的感悟,是对学生的尊重和呵护。这样的关注在学生可能是无意识,不认为是在受教育,而在教育者,需要的则是更有意识的精心设计。”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无痕的教育”是最有效、最人文的教育,它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发现、体验、感悟,获取真知,学会做人。这是教育的最高境界!让我们一起感悟童心,解放孩子,共同成长。一句话,只要心中有这根弦,你就会自然而然地把它贯穿在各个教育教学活动中,做到一枝一叶总关情。随着天长日久,细雨随风的教育方法最终一定会使我们进入“柳暗花明又一村”的崭新天地,收到“此处无声胜有声”的教育效果。

    (作者单位:江苏省新沂市小湖中心小学教科室。电邮:wwwggghui@126.com)

    编辑/于洪 终校/何 妍 (王光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