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 > 2009年第11期 > 正文
编号:13197572
让教育多些“第五季”
http://www.100md.com 2009年4月15日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2009年第11期
     让教育多些“赏识第五季”。

    一位旅行者在一个偏僻地方发现了一片佛兰,那是兰花中的珍品。旅行者惊喜之极,决定把这些花带回城里出售。他找到一家农户去借锄头,男主人爽快地把锄头递给他,只要求跟着他去看一看是怎样的花儿。农民看后很是失望。“这草是没用的。我们曾割回去喂牛,它连嗅都不嗅。”旅行者回到了城里,带回去的几十株佛兰很快地使他成为富翁……如此将珍品视为垃圾、将无用变有用的尴尬情形在育人实践中也经常出现:眼中的“低能儿”悄悄地成了“佼佼者”,心目中的“千里马”出乎意料地成了“害群马”……其实,育人者本不该凭空设定“赏识的四季”,或以一种色彩判断品味,或以一种作用衡量价值,或以一种芳香区分花草……并以此设定关注的温度、倾注的力度和褒贬的刻度。育人者应让自己的教育多些“赏识第五季”,公正地对待“每种草”的个性差异,抛弃自己的成见,多变换一些赏识的角度,多丰富一些赏识的标准,多营造一些交流的氛围......只有多一些这样的“赏识季节”,才会赢得“种豆得豆,种瓜得瓜,种瓜胜瓜,种豆胜瓜”的理想丰收。

    让教育多些“尊重第五季”。

    斧子不小心掉进河里,卵石见了很是奇怪,问道:“你是谁呀?你为什么那样有楞有角、非常锋利呀?”“磨的呗。”卵石更奇怪了,“我也在磨呀,怎么就不像你那样?”“那是不同磨法的缘故。”斧子告诉它,“我是根据需要有计划地磨,每次都是磨那些应该磨的地方。你呢,没有计划、没有目的地乱磨,就只会磨得更加圆滑了。”……由此我联想到一些教育者对孩子所实施的“尊重的四季”——“暖春”、“金秋”属于“尖子生”,“酷夏”、“严冬”属于“后进生”,无季可寻是“中间生”。这样的“尊重四季”对学生的健康成长存在着许多不利的影响。因为每个学生都拥有与众不同的特点,需要育人者多一些关心,少一些冷漠。一位教育家曾说过:“老师应把爱心分给每一个学生。在自己的心中应当有每个学生的欢乐和苦恼。”所以,育人者必须承认每个孩子的不同发展方式,用心“磨好每一块卵石”,让每一个学生接受平等教育,用“尊重的第五季”去发现、去挖掘他们身上的“锋利之处”或者可能成为“棱角”的地方,并给予必要的鼓励和赞许,使他们“磨”出自我,成为有用之才。这样,“斧子和卵石”的故事才不会在校园里发生。

    让教育多些“宽容第五季”。

    一位古董商看过一块田黄印石对主人说:“这值不了什么钱!因为上面一段有裂纹,下半截有杂质,只有中间一段完美。”“我当年可是高价买的!”主人说,“你如果把上下两截锯掉只留中间,价格就会几倍于此。”接着,他又指着一幅名画说:“这是名家手笔,可惜右边破损了一块,如将右侧整个切除,价钱要比补了之后高许多。”……很多鉴宝家都无法容忍“宝贝”身上的一丝疵痕,教育中这样的倾向也是十分普遍的:学生的一些错误或不足常被视为灾害——“就是你的不及格,让全班蒙羞!”或被作为反面教材……这样当然不会出现理想的育人效果。教育需要“宽容第五季”——不仅要宽容孩子身上的不足和错误,还要用心珍视这些能反映孩子身心发展中真实特征的“疵缺”,因为这些“疵缺”恰恰是育人者实施有效教育的“金钥匙”。只有这样,我们的教育才会让黄金现于沙丘,让珍珠闪光于蚌群。

    庄子说,人皆知有用之用,而莫知无用之用。其实,教育本没绝对的“四季”和固定的“时刻”,更不可能有事事畅通的“路线图”和时时有效的“点金术”,只有不断变换角度去审视自我、孩子以及育人活动,大胆尝试各种新鲜想法,积极开辟不同途径,走出原本的束缚,跳出固有的框框,才有可能在“平庸”中挖掘出亮色,从“无用”中寻找到价值。(稿件编号:091014011)

    (作者单位:山东省枣庄市中区实验小学,277101,电邮:jxz611@126.com)

    编辑/于 洪 终校/何 妍 (贾宪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