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 > 2010年第7期 > 正文
编号:13194793
国内近十年来聋哑学生心理健康研究述评(2)
http://www.100md.com 2010年3月5日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2010年第7期
     3.干预训练研究缺乏实践性

    心理健康的研究本质上来说就是为了提高个体的心理健康水平,目前已有的研究已经帮助我们了解影响聋生心理健康的一些因素,从而也为我们正确制定和实施干预措施、评价干预效果指出了方向。同时也有研究探讨了心理咨询方法对聋哑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适用性,但是却较少有干预训练的实证研究。加强对聋哑学生的干预训练,有针对性地提高他们的心理健康水平,并将有效的干预训练结论进行推广将是我们有待深入研究的方向。

    4.研究范围较狭窄

    我国目前对聋哑学生心理健康的研究主要还是集中在现状调查方面,主要考察了聋哑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心理健康水平的影响因素,较少的研究涉及到了人格因素及社会支持等方面与心理健康的相关研究。但是心理健康的范围较为宽广,自我观、认知、情绪、意志、人际关系、社会适应以及人格发展都属于心理健康研究的范畴,在这几个方面的研究较少涉及。

    5.研究视角较单一

    心理健康教育的任务主要有积极任务和消极任务(促进性和预防性),积极任务(促进性)是通过对智力、情感、意志的培养来达到优化心理过程,促进个体全面发展,而消极任务(预防性)是通过对心理障碍的治疗来达到增进健康的目的。在国内过去对聋哑学生心理健康研究当中,大部分是从消极的视角,即预防性的任务来作为切入点,主要解决已出现的心理健康问题以及对将要出现的心理健康问题进行防御,而对于促进性任务的研究较少。对于聋哑学生的心理健康的研究也应该能够从积极心理学的角度来培养他们积极的心理品质,实现他们的全面发展。

    三、总结及展望

    聋哑学生的心理健康研究在我国已经初具规模,但是由于多方面的原因,还没有形成体系,在研究方法、研究范围、研究视角、实证性研究方面还有待完善。聋哑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也是一个较大的工程,需要学校、家庭、社会等各个阶层的共同努力。在未来的研究中,更应该注重在中国文化背景下,编制符合中国人人格特点、符合残疾人心理发展特点的有较高信效度的量表,对不同社会阶层、不同年龄阶段的残疾人进行比较研究,力求在掌握他们心理特点的基础上,进行有效的实验干预,预防心理障碍,提高生活质量。同时,马斯洛认为全面实现是人类独有的需要,而残疾人作为人类社会的特殊组成部分,也应该关注他们的全面发展,所以应该利用积极心理学的理论和观点,注重培养残疾人积极向上的人格品质和生活态度,帮助他们更好地适应社会、服务社会,促进我国和谐社会的发展。(稿件编号:100105007)

    参考文献:

    [1]张颉.天津地区聋哑初中生心理健康调查报告[J].社会心理科学,2008,23(1):76~82.

    [2]张宇迪,陈呈超.聋生心理健康状况的初步调查[J].中国特殊教育,2006,5:28~32.

    [3]刘毅玮,冯谦.初中聋生心理健康状况与家庭环境的相关研究[J].中国特殊教育,2005,5:56~60.

    [4]冯年琴.聋生心理健康状况调查与研究[J].中国特殊教育,2004,10:64~68.

    [5]林于萍.聋哑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的初步调查[J].中国特殊教育,2000,4:9~12.

    [6]李强.聋人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及相关因素分析[J].中国特殊教育,2004,2:68~71.

    [7]杨素华.残疾学生社会支持与心理健康的关系研究[J].现代特殊教育,2001,5:11~13.

    [8]熊昌娥,陈晓,陈子敏,熊虎,喻嫦娥.咸宁市聋哑学生人格特征和孤独感的相关分析[J].中国学校卫生,2009,6:529~530.

    [9]胡立荣,郑维峰,丁万涛.聋哑学生人格特征与社交焦虑、自尊、孤独的研究[J].中国民政医学杂志,2002,14(1):24~25.

    [10]陶新,华朱艳,张卜林.聋生心理健康与成就动机、行为方式的相互影响[J].心理学报,2007,39(6):1074~1083.

    [11]王雁,林红.生活技能教育与聋生的心理健康促进[J].中国特殊教育,2007,4:13~17.

    [12]马宏斌.体育教育对聋人大学生心理健康影响的实验研究[J].中州大学学报,2008,6:74~75.

    [13]陈光华,于政泉.第二课堂对聋生心理健康状况的干预研究[J].中国特殊教育,2007,11:25~30.

    [14]陈顺森,张日昇.箱庭疗法在聋生心理咨询中的应用价值[J].中国特殊教育,2007,1:26~29.

    (作者单位:重庆师范大学教育学院,400047,电邮:lilanxxhh@163.com)

    编辑/于 洪 终校/何 妍 (李 岚)
上一页1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