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 > 2010年第7期 > 正文
编号:13194796
正视抑郁心理 促进中学生心理健康
http://www.100md.com 2010年3月5日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2010年第7期
     〔关键词〕中学生;抑郁;教育策略

    一、问题的表现

    抑郁是中学生中较常见的一种心理失调症,是中学生感到无力应付外界压力而产生的一种消极情绪。有调查表明,在14到18岁的中学生中,抑郁症患者以每年9.7%的速度递增。近10年间,全球至少有1400万中学生患有此病,抑郁症正在加速向中学生走来。青少年忧郁症的症状一般可分为三大部分:情绪低落、不快乐、忧郁、自觉没有价值、易怒、出现自杀意念等;身体上出现全身不适、没有体力、容易疲倦,没有胃口或者多吃,失眠、易醒、早醒等;行为上出现不专心、没有精神、没有活力、失去兴趣、成绩退步、不愿意上学、自伤行为、自杀行为等。

    处于抑郁情绪状态下的中学生,经常生活在焦虑的心境中,他们内心孤独却不愿向同学和老师倾诉;在学习上,他们经常精力不集中,情绪低落,反应迟钝;他们有较强的自尊心和成功的愿望,但对挫折的忍耐力差,经不起失败的打击,常常因考试的失败而感到痛苦、恐惧、自卑、自责。心理医生断言,心理疾病对中学生自身生存和健康的威胁,将远远大于生理疾病。抑郁心理状态不仅增加痛苦的心理体验 ,损害中学生的心理健康 ,而且与自杀、吸烟和攻击等不良行为密切关联。因此青少年抑郁心理症状的预防与控制已成为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研究课题。

    二、产生的原因

    1.内部因素。心理发育不良,是产生抑郁情绪的基础。中学生自尊心较强,由于社会经验的缺乏,容易形成不良的认知模式、非理性思维,这些都会诱发抑郁情绪。 抑郁者的性格一般内向、文静、不爱交际、孤僻、多疑、倔强、执拗、依赖、孤独,常常注意事物的消极面,遇事悲观,自信心差,过分担心。这些性格特点会使心理应激事件的刺激加重,并干扰学生对事件的处理。

    2.外部因素。

    (1)学习压力。当前,“片面追求升学率”的“应试教育”在一些中学还相当普遍。处于青春期的中学生活泼好动,乐意交友,但面对“苦读升学书”的“应试活动”,他们的人际交往却相对贫乏。目前,一些中学生受到学校和家庭的双重压力,他们的大部分时间被迫用在学习上,而无暇顾及朋友间的情感沟通。学校—家庭(或宿舍)两点一线,上课—作业—考试三位一体,这种紧张的学习状态,极大地限制了学生的兴趣和爱好,使他们感到生活单调乏味,产生孤独和寂寞的情绪。

    (2)教育缺失。一直以来,我们过于注重对学生知识的传授,注重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忽略了学生作为人的情感个性需要。尤其是现在的中学生,面临着残酷的升学压力,被迫将大量时间用于繁琐的知识和技能的记忆和训练中,作为“人”的情感因素在很长一段时间被忽略了。我们的学校和教师往往把学生当作应试的机器来对待,压抑学生的个性,封闭学生的情感,在缺乏人性化的教育环境中,学生的“情商”如何能健康发展?

    (3)家庭影响。家庭是儿童的第一所学校,父母是子女的第一任教师,家庭环境是青少年个性形成和发展的主要场所,在青少年人格的形成过程中起着极其重大的作用。家庭主要成员的不良行为对学生有着直接教唆或间接暗示的影响:家庭正常结构的破坏(离婚、丧偶等),中学生得不到父爱或母爱,容易产生焦虑症和抑郁症;父母对子女过分溺爱、娇惯,容易使他们形成骄傲、任性、无原则的不良性格;父母对子女过分严厉或打骂,容易导致他们的胆怯、自卑、粗暴、对立或不诚实,甚至引发恐惧症。学生的心理异常有时是由于父母的心理病态引起的。人们发现,父母情绪低沉、抑郁,尤其是在孩子出生后18 个月内,往往会造成孩子终生情绪抑郁。父母胆小怕事、忧虑重重,其子女也易于焦虑,害怕现实。父母对子女不切合实际的要求,容易使学生造成精神负担过重,而导致神经衰弱或癔病。

    (4)社会环境。伴随社会转型成长的当代青少年,不仅时刻感受和体验着竞争的无处不在,而且也必须面对成人社会为他们设定的价值取向:学习不好→考不上大学→找不到好工作→赚不到大钱→无法享受生活。“金榜题名有人喝彩,名落孙山被人轻视”,应试教育长期以来根深蒂固,更是严重影响了青少年的身心发展。学业的竞争、就业的压力,无处不在的考试、淘汰使得青少年的身心发展难以获得一个宽松的社会环境。

    三、疏导的策略

    1.家庭、学校的理解支持。在家庭教育中,首先父母要转变只重智育,忽视德育、体育和心理健康教育的思想观念,正确处理好成人与成才的关系;其次父母要以身作则,要求孩子做到的,父母首先要做到;保持心理健康,只有父母心理健康,孩子的心理才会健康,只有“阳光”的父母才能打造出“阳光”的子女。

    学校要将“以人为本”落实为“以生为本”,营造健康和谐的心理氛围。作为”灵魂工程师”的教师应努力摒弃“应试”教育的禁锢,将素质教育落到实处,积极关注学生出现的各种心理困惑,用心灵影响心灵,用心灵塑造心灵。应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意志力,使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不断寻找适合自己的正确的学习方法。要帮助学生树立自信心,鼓励他们正确对待失败,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体验成功的喜悦。在中学应适当开设心理辅导课,请有经验的教师和心理专家进行心理辅导,并针对学生的个性特征开展行之有效的心理活动训练。学生急需的不是系统的心理学知识,他们更多的是需要有一个倾诉的环境和对象,把心中的想法、烦恼全部倾吐出来。所以,学校应努力提供这样的机会和场所,这对于促进中学生的心理健康以及有效地预防各种心理疾病的产生,有着很重要的意义。

    2.加强中学生自我意识的培养,帮助有抑郁心理的中学生走出“牢笼”。 列宁曾经说过:人类最高境界的教育是自我教育。如何让孩子在学校完成由他律到自律这是教师最重要的一项工作。加强对有抑郁心理学生自我意识的培养,首先要帮助他们客观认识自我,让他们增强爱惜生命的意识;其次帮助他们客观地评价自我,摆脱自我无能的心理压力;最后,要帮助他们学会有效地控制自我,学会向朋友倾诉自己的烦恼。

    3.引导学生建立良好生活习惯。引导学生保持良好的睡眠,增强自己的体质。在一项对学生睡眠情况的调查中显示,睡眠良好、一般、经常做梦及失眠的人抑郁的发生率分别为9.84%、13.38%、33.33%、50%。这表明睡眠状况越好,抑郁发生的可能性越小,而抑郁的发生又可能导致睡眠不好,两者互为因果。因此,应让学生多听美妙的音乐、读读童话,释放心理负荷;多做一些户外运动,让烦恼不悦随风而去。美国的欧托·奥朋吉勒医生说,足球、篮球、跑步可以帮助抑郁心理患者摆脱困境。鼓励学生结交几个知心朋友,培养业余爱好,面对现实,学会适应,对自己负责,同时要求学生确立一个切合自己实际的奋斗目标,当不能迅速改变客观世界的时候,最好的方式是迅速改变自己。实践证明,上述方法使很多学生走出了抑郁的困境。(稿件编号:100402005)

    (作者单位:江苏省江都中学,225200,电邮:haw66906@189.cn)

    编辑/于 洪 终校/何 妍 (黄爱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