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 > 2010年第10期 > 正文
编号:13193168
“营养餐点”,填补学生情感的空白
http://www.100md.com 2010年4月5日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2010年第10期
     [关键词]父母;缺席;留守儿童

    看完儿童文学作家彭学军的最新力作《腰门》后,最令我震撼的是小主人公沙吉梦游的那段情节:深夜,小沙吉光着脚,在老街两头犹如隧道口的拱门之间,来来回回地寻找着自己的爸爸妈妈……沙吉之所以梦游,倒不是因为有多想念爸爸妈妈。而是总有一些问题在缠绕着她:爸爸妈妈是不是把我送给云婆婆了?他们为什么要把我送掉呢?……

    这虽然是虚构的故事情节,但看完之后不免让人心有余悸,然而不可否认的是,现实生活中由于各种各样的原因,我们的父母越来越多地长期缺席。通过家访发现,我们班54个孩子竟然有14个孩子是“留守儿童”,他们在物质上享受着富裕的生活,但在心理上却有着这样或那样的问题。主要表现在:

    1.缺少父母关爱,孤僻、冷漠

    一些留守儿童出生后不久,由爷爷奶奶或外公外婆抚养,缺乏父母的爱抚,使他们不爱与别人交往,不喜欢言语,时时感到很孤独、寂寞。上课注意力不集中,课间不与同学玩耍,上学放学独来独往,对什么都不感兴趣,表情冷漠。

    2.缺乏自信

    他们由于缺乏家庭的温暖、父母的疼爱和体贴,和其他同学比,觉得自己不如别人:受欺辱时无人呵护,没有父母带着玩耍,没有人帮自己辅导功课,成绩不理想等。他们感到不安、失望、忧伤、悲观,无所事事,做什么事都没有自信心。

    3.溺爱使他们怯懦

    爷爷奶奶的溺爱,一味的娇惯、袒护,致使大多数的留守儿童进取心不强,意志薄弱,怕苦畏难,遇到困难便惊慌失措,经不起挫折和失败。这些祖辈大多文化水平较低,认为爱孩子就是多给些钱,满足他们的物质需求,不管孩子提什么要求,想尽一切办法让孩子高兴。他们哪里知道其实这是害了孩子。

    4.养成了说谎的习惯

    教育孩子需要家庭、学校、社会共同配合,但对于大多数留守儿童,家庭教育这一环节往往无法实现。他们的爷爷奶奶大多年过花甲,行动不便,耳不聪目不明,加上观念上的差异,教师很难与其沟通。一些留守儿童在学校骗老师,在家骗爷爷奶奶,给学校教育带来很大的困难。

    为了孩子的健康成长,对于这些父母迫不得已而缺席的城市家庭的孩子,作为班主任,我们应该给孩子准备一道道“营养餐点”,填补他们情感和家庭教育上的空白。

    一、每天送一份“家庭套餐”。努力争取家长的“情感在场”

    通过与家长的电话交流、定期见面发现,许多家长认为自己在孩子教育上的“不在场”无足轻重,认为对孩子在物质方面从不吝啬,已经尽到了父母的责任。同时也觉得,爷爷奶奶对孩子很爱护,孩子不会缺少爱。针对这种情况,我反复向家长讲道理。告诉他们:儿童在成长过程中,需要与父母建立良好的依恋关系,这是一个人心理发展的基石。同时,我把孩子的情感日记从网上传给家长看,让家长从心底里产生触动,从而产生行动上的支持。在此基础上,通过短信平台每天提醒家长和孩子聊天,让孩子品尝到父母从远方送来的“家庭套餐”,努力争取家长的“情感在场”。

    案例一:父母长期在外工作使孩子无拘无束

    刘小俊是个高个子的13岁男孩,平时喜欢运动,喜欢名牌,从名牌车子、名牌手机到名牌衣服,他都了如指掌。父母因长期在上海承包工程,就把他寄养在外婆家。因为父母赚了不少钱,只要孩子提出要求,家里人就予以满足。但是,他不爱学习,课堂作业抄别人的,回家痴迷于网络游戏,从来不做家庭作业,因而学习成绩差,为了隐瞒自己的缺点,还学会了撒谎。通过与家长沟通,他们认识到了自己缺席对孩子成长的不利。我与家长约定,每天把孩子的情况通过家校通短信平台向家长汇报,家长呢,不管工作多忙,每天都要与孩子通电话。让孩子感受到父母虽然不在身边,但时时牵挂着自己,陪伴着自己。这样,学生在学校的表现家长一清二楚,学生无法隐瞒自己的缺点,谎话也不敢讲了,平时对自己的行动也进行了约束。通过一段时间的努力,他的作业都能完成了,学习也进步了不少。

    二、每天褒一锅“心灵鸡汤”。填补学生的情感空白

    拉近教师与学生的心理距离,转换教师的权威角色,是填补学生因为父母缺席而产生的情感空白的好办法。为了让孩子信任我,我直接用“女儿、儿子”称呼学生,称呼上的改变一下使孩子的心和我贴近了。同时,我每天利用午饭后的半个小时,带着我的宝贝“儿子、女儿”走出校门,让他们品尝我为他们特意准备的“心灵鸡汤”。我非常庆幸我们学校是被公园环抱中的“公园”。我带着学生静静地走在公园的小径中,听鸟儿鸣脆,听虫儿歌唱;看柳树嫩黄,赏桃花粉红。一路上孩子开心地讲述着自己的故事,他们争先恐后的样子让人忍俊不禁。最后的时间往往留给我的“心灵鸡汤”——一个个小故事。此时,没有了老师、同学,有的只是母亲和孩子;此刻,没有了谎言和隐瞒,有的只是诚信和坦白。心与心的距离在林间拉近,老师与学生的代沟在谈笑间泯灭,孩子在我的“心灵鸡汤”的滋润下健康成长。

    案例二:寄居在姨妈家的小胡是个网络迷

    记得那是一个普通的午间,我和我的孩子照旧走在公园里,忽然,小胡哼了起来:“一天夜里,两人相遇,三更半夜,四脚朝天……”听着这首明显低级趣味的打油诗,我一时哭笑不得。连忙向他问清缘由——来自网络。是呀,上网玩游戏是他的最爱。这个寄宿在姨妈家的“家伙”向来无法无天,我该怎么劝他呢?在以后的日子里,午间的“大杂烩”变成了我的“心灵鸡汤”,我给孩子讲着一个个小故事,有沉迷网络最后走向犯罪的少年的故事,有自己外甥为了与游戏绝缘砍下三只手指的故事,有在网络上受骗上当的故事。由于是在自然状态下的“心灵鸡汤”,孩子特别喜欢喝,滋补也特别有效。过了一段时间,小胡悄悄地告诉我,他除了找资料或者和远方的父母视频聊天外,不再上网了。

    因为我的“心灵鸡汤”,针对孩子的实际情况,孩子们特别喜欢喝,所以用自己的行动获得喝老师妈妈的“心灵鸡汤”机会成了我们班一个特别的奖赏。

    三、不定期的“活动聚餐”。树立孩子的大家庭意识

    父母的教育缺失常常使孩子性格孤僻、冷漠、自私,缺乏自信与安全感。帮助孩子在生活和学习中树立自信心,是克服此种心理的关键所在。开展各种不同的活动让孩子感受集体的温暖是比较有效的途径之一。在活动中,要善于发现这些孩子的闪光点,及时给予表扬。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世界上没有才能的人是没有的,问题在于教育者去发现每一位学生的禀赋、兴趣、爱好和特长,为他们的表现和发展提供充分的条件和正确的引导。”

    案例三:父母离婚让孩子选择沉默

    黑黑的男孩王小明性格温和,今年12岁的他刚上四年级,成绩不理想。在他上一年级的时候母亲和父亲离婚了,一年后,母亲有了新家,父亲也有了新家,他一个人由奶奶抚养,父母赚钱不少,他的生活费也不少,平时需要什么就能得到什么。但在学校里,小明一直都默默无闻,十分孤僻。“六一”节快要到了,学生们都在热烈讨论班级爱心跳蚤市场的事,只有他默默望着窗外,心游离在教室之外。“小明,玩具一角的布置由你负责,你再配备两名助手,没问题吧?”我把问题抛给了他,马上有学生向他报名,看着一堆人围在自己的身边,他吃惊地睁大了眼睛,不过一会儿便露出了笑脸,开始选助手了。也许是从来没有做过负责人,我发现,随后的几天,他对自己的工作非常卖力,选工具,贴标签,忙得不亦乐乎。

    心理学家威廉·詹姆斯说:“人性最深刻的原则就是恳求别人对自己的关怀。”童年的经历极为重要,它深刻地影响着一个人的思想、性格和处世方式。作为老师,请把每个孩子当成一个独立的生命个体来重视、尊重和呵护,不要让孤独的阴影笼罩在孩子身上,不要让孩子长期游离于父母的监控之外,缺席了的爱由我们老师来填补,让每一个孩子健康快乐地成长。 (傅越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