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期刊 >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 > 2010年第11期 > 正文
编号:13192841
借势
http://www.100md.com 2010年4月15日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2010年第11期
     [关键词]需要;满足;成长

    我是一名长期在一线工作的心理教师,多年来在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应用积极心理学理念,收到一些成效,本文谈自己的一点感受与思考。

    一、重势而教

    从发展的角度来看,每个人的成长都遵循一定的规律,这就是人的成长之势;根据马斯洛的需要理论,每个人除了生理和安全的基本需要外,还有对爱、归属(被接纳)和尊重的需要,只有这些需要得到满足,人才会有学习和自我实现的需要。教育首先要重势,即满足学生的情感需要,尊重学生成长的规律。

    1.爱是培养学生积极情绪的基本情感

    “人性”是个古老而又永不过时的话题,孟子主张“性善”,荀子主张“性恶”,孰对孰错?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与孟子、荀子同时代的另一思想家告子认为“人之性,善恶相混也。修其善则善,修其恶则恶”。我更赞同告子的观点,人是真善美与假恶丑的统一。

    同样,勤奋的学生也有偷懒的时候,遵纪的学生也有违规的时候,乐观的学生也有沮丧的时候,落后的学生也有上进的一面,怯懦的学生也有坚强的一面……我认为,爱一个学生,不是因为他成绩优秀,也不是因为他乖巧懂事,我给他们无条件的爱,是因为他们是我的学生,是因为他们每个人都是独一无二、与众不同的,爱是孩子最基本的情感需要。

    我曾经听过这样一个报告:一个中学老师每次准备接一个新班,都会把班里每个孩子的姓名、照片、特长爱好熟记在心中,开学第一天,老师看着学生就能说出他的名字和特点,只有一次没说出来,原来是一个女孩把长头发剪短了。可想而知,这位老师是多么爱学生 ......

您现在查看是摘要页,全文长 6030 字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