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期刊 >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 > 2010年第12期 > 正文
编号:13192544
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
http://www.100md.com 2010年4月25日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2010年第12期
     猜疑的实质就是缺乏对他人的基本信任,是人性的弱点之一。英国哲学家培根在《论猜疑》中说:“心中的猜疑就像混在鸟群中的蝙蝠一样,总是在昏暗中翻飞。当然,猜疑应该受到抑制,至少也要好好加以限制,因为它玷污了心智,离间了朋友,又干扰了事业,使其半途而废。”

    产生猜疑的原因一是由于心理不够健康,如过于敏感,过度的自我反省,情绪不稳定,心胸狭窄等。二是思想方法主观,常常戴着“有色眼镜”去观察别人,用别人的举动来验证自己的看法,因而常常歪曲事实,对别人产生怀疑。三是缺乏自信,轻易听信流言。

    猜疑是人际关系的大敌,是内耗的祸根。在历史上和现实中由于猜疑而引发的悲剧数不胜数,有的甚至是惊心动魄,出乎意料。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人心隔肚皮”“知人知面而不知心”“害人之心不可有,防人之心不可无”这样的所谓“名言”、“警句”的广为流传也足见猜疑的普遍性。

    有人讲,猜疑是多此一举的心灵毒素是有道理的。严重的猜疑会使自己平添忧愁烦恼,郁郁寡欢,孤独寂寞,危害身心健康。要想克服猜疑的弱点,首先就要优化自己的心理素质,增强自信,拓宽胸怀。猜疑产生的一个原因有可能是由于对自己某方面不满意、不放心,将对自己的这种不自信转变成对别人的不信任;或是对自己要求不高,对别人反而苛求。如果反过来增强自信,责己严,待人宽,就会使某些猜疑失去了产生的基础。

    克服猜疑的心理,还要注意摆脱先入为主的思维定势。猜疑一般是先设定了一个假想的“结果”,经过一番不正确的分析推断,又证实了自己预设的“结果”,进入了自设的思维死胡同,得出了害人害己的错误结论。这种错误的思维方式一定要注意避免,要重事实,重证据,冷静客观地看问题。

    要克服猜疑心理,还必须无视传播的流言蜚语,敞开心扉,增加透明度。流言止于智者是千真万确的。当听到留言时要冷静对待,或一笑置之,或敞开心扉,增加信任,取得谅解 ......

您现在查看是摘要页,全文长 7189 字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