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保健版 > 家庭健康 > 青春期保健 > 青少年成长
编号:12785732
青少年同伴依恋对亲社会倾向的影响(4)
http://www.100md.com 2015年10月1日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 2015年第19期
     [12]汪玉乔.体育锻炼与中学生亲社会行为、积极人格培养的相关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14.

    [13]张利燕,侯小花.感恩:概念、测量及其相关研究[J].心理科学,2010,33(02):393- 395.

    [14]魏欣,陈旭.农村留守初中生亲社会倾向特点及其与人格、家庭功能的关系[J]. 心理发展与教育,2010,26(04):402-408.

    [15]丛文君.大学生亲社会行为与人格特质的关系[J]. 江西社会科学,2014(02):245-249.

    [16]杨冬.大学生成人依恋现状及其与家庭环境和人格特质的关系研究[J].辽宁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09.

    [17]周晖,钮丽丽,邹泓. 中学生人格五因素问卷的编制[J].心理发展与教育,2000,16(01):48-54.

    [18]邹泓.青少年的同伴关系:发展特点、功能及其影响因素[D].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45-66.

    [19]Carlo G,Randall B A. The development of a measure of prosocial behaviors for late adolescents[J].Journal of Youth and Adolescence,2002,31(1):31-44.

    [20]寇彧,洪慧芳,谭晨,李磊.青少年亲社会倾向量表的修订[J].心理发展与教育,2007,23(01):112-117.

    [21]温忠麟,叶宝娟.中介效应分析:方法和模型发展[J].心理科学进展,2014,22(05):731-745.

    [22]Lu A T,Yu Y P,Hong X X,et al Peer attachment and loneliness among adolescents who are deaf:The moderating effect of personality[J]. Social Behavior and Personality:an international journal,2014,42(4):551-560.

    [23]琚晓燕,刘宣文,方晓义.青少年父母、同伴依恋与社会适应性的关系[J].心理发展与教育,2011,27(02):174-180.

    [24]金芳,杨丽珠.儿童责任心研究述评[J].辽宁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27(3):40-43.

    (作者单位:1. 辽宁师范大学心理学院,大连,116029;2. 哈尔滨学院心理学系,哈尔滨,150086)

    编辑/王抒文 终校/于 洪, http://www.100md.com(杨珊珊 马世超 李淼)
上一页1 2 3 4


    参见:首页 > 保健版 > 家庭健康 > 青春期保健 > 青少年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