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 > 2017年第35期
编号:13206669
优质的陪伴,更好的教育(2)
http://www.100md.com 2017年12月15日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 2017年第35期
     6.互动性。这是指任务与孩子之间的互动与联系。在手游中,每一次攻关都有反馈,升级路线清晰。遇到困难时,也有游戏攻略的引导。而学业能体现的是测试成绩及老师的反馈。通常,孩子的学习需要一段时间的沉淀才能得到反馈,即便作业的反馈比较快,反映的也只是某知识点的掌握程度。而学业是由无数个知识点以系统方式建构,关系复杂,孩子难以从一点看到全貌。有些孩子还不清楚学业的目标,如果老师没有根据孩子特点做适当引导,那么孩子就得不到个性化反馈,努力方向就较模糊。

    7.归属感。这是指孩子所感受到的被包容、被接纳的感觉,会增加孩子的安全感。孩子在手游中的归属感包括在游戏中体验到的被接纳感和荣誉感等。有研究表明,良好的网络社会支持对手机依赖者具有保护作用。网络社会支持越高,青少年的心理和谐水平越高,孤独感越低,心理健康水平也越好[3]。手游提供了包容的环境,让孩子可以犯错、试误、退步,但不会取消游戏资格。孩子在学校中的归属感包括班集体的接纳、老师的关心与包容、家庭的温暖。但由于入门性、操作性、激励机制不同,老师管理班级的方式不同,家庭情况不同,所以每个孩子的归属感也不同。值得注意的是,孩子的人际支持质量可能会影响孩子选择手游。看重归属感的孩子可能因同学谈论游戏与排名而被同伴影响接触手游[1];没有同伴的孩子可能因孤单感去接触手游,手游的社交分享系统能给孩子带来社交体验[1],弥补孩子在现实中的缺失,所以老师、家长对此的观察很重要。
, http://www.100md.com
    8.控制感。这是指孩子可以自由掌控。游戏任务环环相扣,没有完成时限,玩家可决定角色,决定玩几关、玩多久。虽只能沿游戏的路径升级,但玩家可自由决定小细节。此时的控制感更多是指向外部的。而学业是孩子的事,照理来说,它可带给孩子很强的控制感(这里更多是指向自己的控制感,即自控感,或者说自主感)。但实际上因人而异,学业的阶梯性和竞争性,决定了孩子不太能按自己的节奏和进度安排学习生活,很可能要在老师的教学安排下、家长的监督陪伴中学习,这时留给他们的自我空间比较小。

    以上八个因素确实使手游相比学业更具魅力,不过我们可以借此反思,如何改善我们的教育教学,引入游戏式的教育与教养,将之用于培养孩子。

    三、一幕之下的反思:手游现象带来什么教育启示?

    (一)反思问题本质:是否所有孩子都会被手游迷住?

    手游的诱惑力,本质在于它能满足孩子内心的需要。但当我们把孩子作为整体考虑时,我们其实忽略了这个群体的内部差异性。难道手游就可以让所有孩子都喜欢并投入其中吗?答案肯定不是。
, 百拇医药
    有研究发现,良好的社会支持能够抑制个体沉迷于网络社交。青少年感受到的社会支持越高,其所报告的负性生活事件应激水平越低[4]。社会支持是孩子感受到的支持力量,从来源分类来说,包括父母支持、朋友支持、学校支持以及其他支持。也就是说,不同的支持力量能帮助孩子积极地应对负性生活事件,抑制他们的网络依赖程度。有些孩子不容易迷上手游,也许他们的学业没有出类拔萃,但是他们从老师或家长身上得到很多支持力量,拥有自主感、自我控制感,有着较高的判辨力和自我价值感。或者在学业中享受到乐趣,对很多知识保持着兴趣与热情,或者得到老师、家长良性的激励。当他们在学业中遇到困难时,懂得寻找各种资源(教师、教辅、同伴、网络学习资源等)来检验自己的学习,有自己的学习方法。当生活中遇到困境时,他们不会迷失自己,而是会以积极方式适应生活,这些孩子有着优质的社会支持系统,而且是在八个因素上得到学业满足的孩子。

    当然,也有學习优秀的孩子玩手游,但他们不会就此消耗很多精力,手游只是他们生活的调剂品。原因在于,他们具备良好的自我管理能力,知道把学习和休闲区分开。从这点上进行反思,我们就知道,孩子迷上手游,八个因素是外因,孩子自身才是内因。与其花大力气阻隔孩子与手游间的联系,不如我们好好想一想,要如何培养孩子。
, 百拇医药
    (二)反思教育态度:我们需要以什么样的态度来培养孩子?

    既然社会支持系统如此重要,那么要如何打造它呢?这就涉及到我们要以什么样的态度来培养孩子。其实很简单,就是与孩子“在一起”的优质陪伴态度。这样的陪伴是平等的关系:一起研究、一起成长、一起沟通、一起跨越。

    首先,我们可以和孩子一起以更开放的态度来看待手游。在每一样新生事物出现时,能够和孩子一样保持好奇心,同他们一起接触、了解、研究、讨论,在一开始就和他们在同一阵营。

    其次,了解、关注、尊重孩子,又不放纵他们。当知道他们接触手游时,我们不做游戏的终结者或对立者,而是与孩子一起成为研究者,甚至是优质游戏的分辨者、提供者与创造者。在学习生活中,老师和家长可多创造沟通互动的机会,比如多些亲子游戏、桌面游戏、体育游戏、心理游戏,一起去户外运动、旅游,一起体验线上的学习类课程或游戏。可以转换思维,把手机当成学习工具,推荐优质的学习类app给孩子,或让孩子相互推荐,培养他们的网络学习习惯。如今有很多跟学习同步的学习类app应运而生,前不久,有新闻报道北京某中学英语老师通过某英语app的同步运用,提高了本班孩子的学习兴趣和热情。这些都是在孩子心田播种优质游戏,等到它们生根发芽、茁壮成长时,劣质游戏早已没有了生长的土壤。

    再次,以耐心、智慧陪伴孩子放下对于游戏的依赖,一起跨越艰难时刻。曾有家长咨询对网络游戏上瘾的孩子该怎么办,当他断网或改密码时,孩子就逃学到网吧,当他跟踪到网吧时,孩子就离家出走。这个案例难以解决的原因是,家长未与孩子“在一起”,等孩子网络游戏上瘾时才发现,采取的急躁对立方式让孩子的反抗加剧了。其实这时要花费很多精力干预,还不一定有效果,通常老师、家长又无法投入这么多精力陪伴孩子走出来,于是容易造成遗憾。当发现孩子依赖上游戏时,记得在立场、态度上与孩子“在一起”,接纳事实又与孩子沟通上瘾的危害,同时增加优质的陪伴。可以慢慢减少游戏时间,在孩子玩游戏时,认真观察,分析孩子为什么迷上它,往往游戏给予孩子的东西,就是他们在现实中所缺失的,然后给予或启发他所需要的。, 百拇医药(洪慧芳)
上一页1 2 3 4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