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下半月》 > 2008年第4期
编号:12061831
3~9岁儿童同情心发展特点及其与父母教养方式的关系(2)
http://www.100md.com 2008年4月1日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下半月》 2008年第4期
     ②儿童同情理解的发展

    在同情心发展的过程中,社会认知的发展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年幼的儿童缺乏角色采择技能和对自己及他人情绪的理解能力,而这些技能恰恰是充分理解和体会别人为什么痛苦和自己为什么动情的必要条件。一旦儿童能更熟练地推断他人的观点,理解、辨别他人的情绪状态,同情心的水平也就随之提高。而我们的研究结果发现8~9岁儿童的角色理解水平显著高于3~7岁儿童。可见儿童在早期角色采择的技能较低,随着年龄的增长,儿童开始逐渐摆脱认识上的“自我中心”,能站在别人的立场上考虑问题。这一结果与陈学锋(1994)[5]、张文新等人(1999)对儿童观点采择的发展研究结果一致。研究发现,7岁是儿童情绪理解的一个转折点,情绪理解有显著的下降。随着年龄的增长,儿童的情绪认知线索由情境线索向情境线索与已有社会知识和特定对象的特征相结合的顺序发展[6]。胡金生等(2004)研究表明,3~4岁儿童情绪认知线索主要是情境依存型,5岁儿童是表情线索依存型占优势,7岁以后统合型开始占优势[1]。可见7岁儿童对情绪线索的认识正处在从表情依存型向统合型转变的阶段,对情绪线索的认识正在重新整合,因而出现暂时的回落也就不难理解了。

    ③儿童同情行为的发展

    郑建成等人(1990)在儿童利他行为发展研究中指出,大班和一年级儿童还未真正形成利他观念 ......
上一页1 2

您现在查看是摘要页,全文长 5180 字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