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下半月》 > 2009年第7期
编号:12052486
青少年“迷信”心理成因及其对策
http://www.100md.com 2009年7月1日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下半月》 2009年第7期
     〔关键词〕“迷信”心理;原因;对策

    一、青少年“迷信”心理的表现

    对老师的“迷信”:老师上课“一言堂”,“满堂灌”,即上课上演“独角戏。而学生最多的反应只是“嗯”“啊”“好”之词。初中很少有学生举手,到了高中寥寥无几,对知识囫囵吞枣,全盘接受。

    对书本的“迷信:学生以书为本,讨论问题时,经常会有学生说:“书上还会有错吗?”对书上的内容不假思索地接受。

    对权威的“迷信”:学生写作文时,经常引经据典,如你对他引入的话产生质疑,他就会说:“这句话是某某大家说的,还会有错吗?”对权威人士的言行深信不疑,盲目崇拜。

    对伙伴的“迷信”:同学关系甚深时,学生之间有盲目崇拜的现象,如盲目模仿、盲目跟随等。

    二、青少年“迷信”心理的成因

    1.学校教育

    (1)考试指挥棒下学生形成的学习观。考试仍然是衡量学生优劣的标准,于是形成了学生的学习观:初中能否升上重点高中、高中能否考上名牌产品大学。逐渐内化成为学生评价自己优劣的标准。至于综合素质,如是否有创新精神,是否会生活,是否会快乐学习,是否对自己感兴趣的事情探究一番……这些问题都不在考虑之列。以考试分数高低论英雄,使学生不得已“迷信”书本、老师等。

    (2)学校的“统一教育”。学校“统一”教学计划、课程设置、教学大纲、教学方式、试验、考核标准,甚至连作业几乎都是统一的。较重而统一的学业负担,就造就了学生统一的模子,尽管有很多的奇思妙想,可能都被繁重的课业和“统一”的模式所扼杀或淹没。到后来只能是盲目地“崇拜”与被动地接收。

    (3)教师的教育理念。有的教师过分担心学生掌握的知识不全面不深刻,于是在设计课堂时容量甚至涉及到大学的教学内容,搞“一言堂”、“满堂灌”,根本没时间提问,即使提问,要么书上有现成的答案,要么很高深,学生回答不上来,久而久之学生在厌恶中学会了忍受,盲目接受 ......

您现在查看是摘要页,全文长 6839 字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