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下半月》 > 2010年第7期
编号:12026826
优化认知 提高初中生情绪调节能力
http://www.100md.com 2010年7月1日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下半月》 2010年第7期
     一、心理课堂“情”“趣”化

    心理健康教育活动的主要目标应该包括让学生发现自己的优势和潜能,使学生用自己的优势和美德建立自尊和自信,学习怎样进行积极沟通。所以,要很好地实现目标,师生首先要达成共识,积极地投入其中,而在心理课堂上关注学生积极情绪和学习兴趣的激发,同时要注意帮助学生建立必要的知识结构,在和谐心理气氛的基础上,激励学员体验和分享。

    1.从情入手,优化学生认知

    课堂教学语言要能展示感情,用饱含真情的语言传授知识,教育学生并使学生的情感受到感染,引起心理上的共鸣。

    初中生到了青春期,他们已经从各种渠道对青春期有所了解,但有些渠道把青春期描画成“青面獠牙”的怪物,好像学生在青春期都会出现不好的状况,笔者认为这样不利学生身心的发展。我区公开课“呵护青春”上,首先是这样描写青春的:“在夏天的晚上,借着月光,你会看到弯弯的藤条,打着卷,翘着头,悄悄地向上生长,如果你细心,你会听到急促的呼吸和微弱的叫喊,里面夹杂着快乐和痛苦,这就是青春。”

    优美的文字形象地反映了青春期的特点:向上发展的。所以美丽。但青春期的心理变化又是微妙的,需要自己和身边的人细心体会,需要我们一起呵护。贴心的语言一下使把师生的距离拉近了。

    2.发挥积极情绪激发想象的作用

    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学生自身没有一定的情绪状态,客体的某些属性便不能成为认知对象。而且,客体的某些属性即使被感知,由于学生自身情绪不同,感知的深度和结果也会不同。中学生的想象充满了丰富的情感,情感越丰富想象越活跃,这些心理都要引起我们足够的重视。

    笔者在《我的希望在飞》的活动课上,问学生:“假如你分别处于这两只老鼠的状况,你的心里会怎样想?”给学生以足够的想象空间,学生没有心理的压力,便能把自己真实的感受表达出来。让学生得到宣泄以后,本人鼓励学生思考,指出心中怀有美好愿望对人们行为的影响。最后让他们以开火车的形式大声坚定地表达自己的愿望,把活动推上高潮 ......

您现在查看是摘要页,全文长 7371 字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