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下半月》 > 2010年第10期
编号:12017551
作文,让学生更健康地成长
http://www.100md.com 2010年10月1日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下半月》 2010年第10期
     [关键词]生活教育理论;学生不良作文心理;语文教学

    教育的过程就是促进学生生命健康成长的过程,但是,有不少教师由于对作文教学的价值取向的偏差,在作文教学实践中仍然存在漠视学生生活、轻视学生心理需求、偏离学生心理发展规律的现象。这种只见“学生”不见“人”的做法,将学生视作作文教学的对象,而不是与作文共同成长的生命体。学生无法感受到作文是自己生活和生命成长的需要,因而在作文中产生较多负面心理。

    由于远离生活而焦虑。作文教学不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出发,缺少根植于学生心理发展的作文序列,随意性大。作文指导不从学生认知规律出发,采用学生喜闻乐见的教学形式,而是从理论到理论一味灌输。作文训练在很大程度上是为“作”而“文”,作文内容不是学生久蓄胸中不吐不快的自然宣泄,不能让学生情随句出,情挚词达。作文过程中学生缺少热情、感动、喜悦、温暖、自信等生命成长的体验,感受不到作文是自己生命的需要。而作文指导教师对这一现状视而不见,对学生的畏难心理熟视无睹。作文教学改革的相对滞后,又加重学生的畏难心理,久而久之,望“文”生畏,形成严重的焦虑情绪。

    面对作文“框框”而自卑。作文教学中强化“理论”的导向和“样板”范例作用,过于强调“好作文”的形式“标准”,注重“切题”“合体”,学生大胆地表达自己生命真实情感的愿望受到严重束缚,学生“尊重”及“自我实现”的需要被扼杀,学生面对莫衷一是的作文“清规戒律”而又长期不能“人格”,陷入无所适从的“框框”而不能自拔的痛苦之中,因自责而产生自卑倾向。

    因为拥有个性而孤独。作文教学面对全体学生,而写作却是一项个性化、自主性很强的活动,作文教学中从作文指导到评改都漠视这一特点,泛泛而谈,浮光掠影。缺少对学生的个别关照,一部分学生,特别是个性较强的学生对于写作产生备受冷落的孤独心理。

    怎样矫正学生习作中的这些不良心理呢?其实 ......

您现在查看是摘要页,全文长 6998 字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