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下半月》 > 2010年第12期
编号:12011931
基于胜任力模型的中学心理健康教育教师专业化发展(2)
http://www.100md.com 2010年12月1日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下半月》 2010年第12期
     (1)培训课程要有实效性

    现有的培训课程内容上大多偏重于心理学的理论知识,缺乏有关案例的分析与心理辅导专业技能的培训,导致接受培训的教师往往感到所学的心理学知识在解决学生实际的心理问题时无能为力,从而使得培训效果不尽人意。培训课程应该注重实效性,要与实际需求相联系,教在职教师怎么做,多一些实用的心理咨询技术的培训。

    (2)培训内容要有差异性

    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的水平参差不齐,不应把所有的教师安排在一起统一培训。另外,每个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的需要不同,兴趣不同,学校的情况不同,应该让他们自主选择培训课程,让每个受过培训的教师都学有所获,学以致用。因此,培训最好能分层次分批进行。

    (3)培训要有制度性

    学校对心理健康教育教师要有固定的培训制度,提供培训的经费和时间,使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的在职培训具有制度性、规划性。

    (4)培训形式要有多样性

    现在最普遍的培训形式是讲座式。但是讲座式培训存在针对性不强、实践性较弱、教师容易疲倦等问题,影响培训的效果。培训要有多样性,可以采用导师制、网络培训、体验式培训等多种形式。

    (5)培训时间的灵活性

    在培训时间上,要根据具体情况灵活安排。可以是集中培训,可以是分散培训,也可以集中培训与分散培训相结合。集中培训是利用假期把教师召集起来集中进行培训,强度较大,比较系统,效果也比较显著,但是学员会感到疲倦;分散学习是利用周末或者晚上进行培训,一般是针对某个专题进行专题培训,具有实效性,但是时间不好统一;另外还有部分心理教师自愿在上班时间请假自费去参加一些培训,这种培训实用性最大,但是费用较高。在实际培训中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具体安排。

    2.提高中学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入职门槛

    目前中学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的专业素养不高,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的资格认证制度还不够完善 ......
上一页1 2

您现在查看是摘要页,全文长 7272 字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