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心理科学进展》 > 2006年第1期
编号:11264238
物体识别中的视点问题(2)
http://www.100md.com 2006年11月2日 《心理科学进展》 2006年第1期
     上面四种基于图像的物体识别模型中,Tarr和Pinker的多视图模型是占主导地位的,并在与Biederman等人的结构描述模型的争论中得到了发展。

    Tarr和Bülthoff认为[7] Biederman和Gerhardstein提出的视点独立的识别机制[2]缺乏普遍性,只能在有限的视点情况下起作用,不能完整地解释物体识别现象;且视点依赖的识别现象,也不能用非识别系统进行解释。他们解释了视点依赖的识别绩效:当输入图像与记忆中存储的视图不能匹配时,需要转换到最接近的熟悉视点的视图,识别时间和正确率随着心理转换的程度变化而变化;而当输入图像与熟悉视点的视图可以匹配时,物体识别绩效没有差别,与视点无关。他们还提到,1981年Palmer等人证明大多数普通物体都有一个典型视图(“canonical” view),识别绩效在物体处于典型视图时最高,并随着和典型视图的差距增加而下降。Tarr和Bülthoff认为典型视图现象和多视图模型是一致的[7]。Tarr的四个实验研究[6]支持了上述观点。

    Hayward和Tarr进一步的研究[9],在命名实验和异同判断实验中采用类似Biederman和Gerhardstein研究中的实验材料[2](几何离子状单组分物体和多组分物体),通过操纵几何离子的两种视点变化——剧烈的质的变化(qualitative)和平缓的量的变化(quantitative) ......
上一页1 2 3 4下一页

您现在查看是摘要页,全文长 5953 字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