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心理科学进展》 > 2006年第1期
编号:11264194
美国人格障碍共病问题研究介评(2)
http://www.100md.com 2006年11月2日 《心理科学进展》 2006年第1期
     这类研究一方面反映了DSM体系中还有很多问题,另一面也指出了其修正发展的方向。但是从总体上看来,在该方案指导下的DSM,虽然使得诊断体系进一步精细化、系统化,但各种批评一直存在,共病问题也没有得到根本性改善[7,8]。这样另一种假设就跃居了研究的主流:障碍间可能原本就没有根本的区别,他们在病理上是联系在一起的。

    3.2 维度模型方案

    该方案认为各障碍之间是连续的,它们有一致的病理基础,期望通过维度模型的建立来促进共病诊断的理解,并在实践方面建立起一种与维度模型相适应的分类诊断体系。它主要关注的是人格障碍领域内的共病问题以及如何用各维度全面、定量地反映个体的人格病理学情况。但也有研究者尝试发展横跨两轴的维度体系,如Krueger的内外化模型[8]及Millon的三分连续体[14]。内外化模型涵盖内化障碍(心境、焦虑障碍)、外化障碍(物质滥用、反社会行为)及人格的内化特征(神经质)和外化特征(反抑制或冲动性),这些都是分布于内外化维度上的。该模型有大量遗传学方面的研究支持,尤其包括心境和焦虑障碍与神经质特征间的研究等。

    但是该模型的不足之处,正如Krueger自己提到的,“该模型尚处于初始阶段,其中的内外化维度过分宽泛”,除了内化维度有一些可选用的分维度之外,外化方面还需要大量的工作 ......
上一页1 2 3 4下一页

您现在查看是摘要页,全文长 5347 字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