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心理科学进展》 > 2006年第3期
编号:11182110
文本阅读研究的技术模型和新观点(4)
http://www.100md.com 2006年9月28日 《心理科学进展》 2006年第3期
    读者在阅读中不仅能够对实体进行知觉符号表征,对实体间的关系也可以进行知觉符号表征。最近Zwaan等人通过实验检验了词语指代物的空间位置关系对语义相关判断的影响,实验结果支持了知觉符号理论[28, 29]。在实验中,他们使用一些指代了物体的纵向空间次序关系的名词作为材料,如“树冠”和“树根”,要求被试快速判断词对是否语义相关。各个词对纵向呈现,其呈现顺序要么与指代物的空间位置次序一致(如“树冠”在上,“树根”在下),要么不一致(如“树根”在上,“树冠”在下)。按照命题符号理论的观点,“树冠”和“树根”不管在哪个位置上,被试对它们的表征都是概念上的“树冠”和“树根”,两种呈现方式没有差异;而按照知觉符号理论的观点,被试表征“树冠”和“树根”时会自动激活它们的位置信息,呈现方式跟它们本身的空间位置关系一致与否会有差异。实验结果表明,不一致条件下语义相关判断的反应时显著慢于一致条件。进一步的实验表明,只有词对呈现在左视野时才会发现不一致效应(知觉符号理论认为空间关系表征主要发生在右半球),词对呈现在右视野时没有不一致效应。总的实验结果证明了知觉符号理论,说明被试在语义相关判断时激活了整个物体的知觉符号表征。另外,Zwaan等人还通过句图范式检验了实体间的动态关系表征也是知觉符号表征[30]。实验中要求被试阅读两个不同的句子,例如“你把排球掷向沙滩那边的孩子们”和“孩子们把排球掷向沙滩这边的你”,然后让被试快速判断随后呈现的两幅球的图画是否相同。第一种情况是小―大图序,第一幅图的圆球比第二幅的小,暗示物体向主人公接近,它与第二个句子形成匹配条件,与第一个句子则是不匹配的;第二种情况是大―小图序,暗示物体远离主人公,同理,它与第一个句子描述的情境匹配。结果发现,读者在图画次序与句子描述的运动相匹配的条件下反应快,说明读者在阅读中对实体间的动态关系进行了知觉符号表征。
, http://www.100md.com
    到目前为止,知觉符号理论已经形成了一套理论框架,也有了一定的实验证据,但是它还不能完全替代命题符号理论。最近也有研究表明,言语理解中既有知觉符号表征,也有命题符号表征,知觉符号表征是信息表征的一种早期状态,人类头脑中最终的信息表征形式主要是命题符号表征[31]。当前,知觉符号理论从实证上对命题符号理论的批驳仍限制在一个很小的范围内,知觉符号理论作为一种新理论还是不够完善的,因此,知觉符号理论要想取代命题符号理论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4 小结

    20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认知科学的不断进步,文本阅读研究也得到了迅猛发展。其中涌现出一些研究阅读过程的新的方法和技术,如从延时研究到实时研究手段的转变,对心理过程发生的时间阶段进行了区分,从认知角度上更为精确地描述了阅读的心理过程。此外,研究的重点不断从命题表征转移到情境模型,推动了对阅读过程更为深入的探索。

    但是,当前的研究也存在着一些问题:其一,单纯的实时研究并不能解释所有的问题,有时只有通过实时研究和延时研究手段的结合,才能对阅读过程进行更全面的认识。其二,当前对情境模型的研究主要集中于它自身的内容,却回避了命题表征与情境模型的分离以及相互作用等问题。其三,目前绝大部分的研究都是在单个维度上对情境模型进行探讨,维度之间的相互作用还有待于进一步考察。其四,当前研究主要采用的是动窗技术,而且阅读一般是在实验室条件中进行,和自然阅读还存在差别,并不能完全揭示自然阅读条件下的心理过程。其五,当前关于文章阅读的理论基本是建立在记叙文研究基础上的,由此得到的结论是否能概化到其他文体中,是否具有普遍的适用性还存在置疑。最后,使用认知神经科学方法探讨文本阅读过程的深层机制,这方面的研究刚刚起步,急需加强。
, 百拇医药
    纵观全文,本文对文本阅读研究中的常用技术模型进行了梳理,并评述了文本阅读研究的两种新观点,最后还简要指出了当前文本阅读研究的几个问题。希望这些工作能够为文本阅读研究的进一步深化提供一些有益的借鉴和思考。

    参考文献

    [1] 王穗苹, 莫雷. 当前篇章阅读研究的进展. 心理学探新. 2001, 21: 20~25

    [2] Kintsch W, van Dijk T A. Toward a model of text comprehension and production. Psychological Review, 1978, 85: 363~394

    [3] Zwaan R A, Lanfston M C, Graesser A C. The construction of situation models in narrative comprehension: An event-indexing model. Psychological Science, 1995, 6: 292~297
, http://www.100md.com
    [4] Zwaan R A, Radvansky G A. Situation models in language comprehension and memory. Psychological Bulletin, 1998, 123: 162~185

    [5] Graesser A C, Singer M, Trabasso T. Constructing inferences during narrative text comprehension. Psychological Review, 1994, 101: 371~395

    [6] Morrow D G, Bower G H, Greenspan S E. Updating situation models during narrative comprehension. Journal of Memory and Language, 1989, 28:292~312
, 百拇医药
    [7] Bower G, Morrow D. Mental models in narrative comprehension. Science, 1990, 247(1):44~48

    [8] Myer R S, Radvansky G A. The comprehension and validation of social information. Psychological Review, 1999, 106: 89~118

    [9] Myers J L, O’Brien,E J. Accessing the discourse representation during reading: Discourse Processes, 1998, 26: 131~157

    [10] Albrecht J E, Myers J L. Accessing distant text information during reading: Effects of contextual cues. Discourse Process, 1998, 26: 87~107

    [11] Kintsh W. The role of knowledge in discourse comprehension: A construction-integration model. Psychological Review, 1998, 95: 163~182

    [ 上 页 ] [ 下 页 ]

    , 百拇医药(王瑞明 莫 雷 闫秀梅)
上一页1 2 3 4 5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