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心理科学进展》 > 2006年第5期
编号:11265982
抑郁认知易感性应激模式的研究:起源、发展和整合(3)
http://www.100md.com 2006年11月2日 《心理科学进展》 2006年第5期
     Ingram和Ritter发现遭遇一个伤心事件后,母亲关爱的等级与负性认知错误和负性情感的发生,呈负相关,表明缺乏母亲关爱的个体,容易发展出负性的自我认知模式[23]。Rose和Abramson也证明儿童期受虐待的程度与认知功能失调呈正相关[24],Garber和Flynn评估了母亲具有抑郁症的青少年人群的自我价值、归因方式和无望感[28]。发现所有这3个方面都具有负性的表现:低的自我价值感、负性的归因方式、比正常人群更多的无望感。这些研究表明:家庭环境、与父母的关系、父母对子女态度等都可能构成易感性因素形成的基础。

    3.2 应激

    在抑郁的易感性研究中,应激是一个不可或缺的角色。一方面与易感性的因素的相互作用,是导致抑郁发作的必不可少的环节,另一方面,易感性因素本身的形成、发展和启动也与应激密切相关。应激主要从3个方面[26],影响易感性因素的形成。(1)自己无法控制的、突发的、重大的应激,如交通事故、地震等。这些应激有可能对形成世界或自我的认知结构有影响,如对控制能力的认知。(2)是与家庭环境相关的应激,如父母离婚、争吵、缺乏关爱等。如孩子如果总被拒绝,会认为自己很糟糕,逐渐就会形成过分自我批评的认知模式。(3)因应激而产生的新的应激,比如在家庭中被拒绝的孩子,可能就会有进一步的社会退缩,在班上与同学的关系也就会处于被拒绝状态。从而可能形成新的应激。实际上,应激和易感性有时候难以完全分开成为一个(完全)独立的因素 ......
上一页1 2 3 4 5下一页

您现在查看是摘要页,全文长 5869 字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