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心理科学进展》 > 2006年第5期
编号:11268115
抑郁认知易感性应激模式的研究:起源、发展和整合(1)
http://www.100md.com 2006年10月1日 《心理科学进展》 2006年第5期
     摘要 近年来,对抑郁易感性的研究,已经成为探寻抑郁心理病理的一个热点。文章介绍了抑郁易感性应激模型的相关定义、起源、及主要特点。介绍了在当代具有代表性的3个理论:(1)Abramson的抑郁无望理论;(2)Beck的认知易感理论;(3)双信息过程理论。尤其对抑郁认知易感性因素本身的起源、发展及影响因素进行了评述。最后,介绍了整合的抑郁认知易感性应激模型。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模型进一步完善和发展的方向。

    关键词 易感性,抑郁,认知易感性-应激模型,发展。

    分类号 R395

    抑郁症是一种常见的精神障碍,是目前导致残疾和死亡的第四大疾病[1]。这种疾病严重地影响一个人的情绪、思维、自我的感觉、人际交往及躯体功能状态。最新的调查表明[2],16%的人在一生中某个时候可能罹患抑郁。我国抑郁症的发病率已达3%~5%,超过2600万人罹患抑郁症[3]。对抑郁病因的研究已经越来越引起人们的关注。大量的研究表明,抑郁的发作与很多因素相关,如人格特质、遗传基因、遭遇负性生活事件、环境因素、人际交往、认知等等[4]。近来的研究整合这些各自独立的因素,以一种整合的模式去解释抑郁的病理发展过程。易感性-应激相互作用模式,正是这一趋势的代表。×

    1 易感性应激模式的特点

    在精神病学界,Meehl提出精神分裂症的发作,主要是由于患者本身的精神病素质与环境因素(应激)相互作用的结果 ......
1 2 3 4 5下一页

您现在查看是摘要页,全文长 5641 字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