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心理科学进展》 > 2008年第1期
编号:11565926
基于反应时的人格内隐测量及其方法学的思考(2)
http://www.100md.com 2008年2月1日 《心理科学进展》 2008年第1期
     PIAT通过改变属性概念标签(从“积极”/“消极”改为“我喜欢”/“我讨厌”),即可评测被试对多个目标的态度,减少了超个人联结的效应,更集中于个人联结,使IAT更能防伪,且与外显测量相关更高。但近来研究表明,PIAT并不能完全消除超个人变异的混淆,由于目标分类表上“我喜欢”/“我讨厌”的标签,目标刺激更可能被外显地评估,这反而又引入了任务-重新编码的混淆[19]。

    1.4 内隐联结程序

    内隐联结程序(以下简称IAP)是Schnabel等在Brendla等的EMA(Evaluative Movement Assessment)基础上设计了一种新的反应时法,用以评测内隐的害羞、焦虑与愤怒等人格特质[20]。以“害羞”特质测量为例,与IAT一样,IAP同样是将“害羞/不害羞”属性词与“我/非我”目标词进行组合;但与IAT不同的是,IAP在屏幕上只显示出“我”的目标词标签,而没有其他目标词标签。因此,被试在IAP中不需要目标词的反转练习。更重要的区别还在于,被试的反应通过移动游戏杆来完成。被试根据出现的刺激与“我”和“非我”的关系,将游戏杆移向“我”或移开。“我”字呈现在屏幕中央,刺激呈现在其左侧或右侧。如果刺激与我有关,而且呈现在右侧,那就要通过游戏杆将他向左移(即移向“我”)。通过一系列试验,他们发现,无论是反应错误率、分数分布,还是重测信度和内部一致性信度,IAP都与IAT没有差异,二者之间存在一定程度的相关(相关系数为0.50) ......
上一页1 2 3 4 5 6下一页

您现在查看是摘要页,全文长 5715 字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