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心理科学进展》 > 2008年第3期
编号:11625084
精神分裂症的潜伏抑制动物模型(2)
http://www.100md.com 2008年6月1日 《心理科学进展》 2008年第3期
     换”的程度不同,潜伏抑制表达也不同。即适度的转换表现为正常的潜伏抑制现象;过度的转换表现为潜伏抑制现象缺失;而转换延迟则表现为潜伏抑制现象的异常持续存在。进一步的临床研究表明,精神分裂症的阳性症状与潜伏抑制缺失相关,而阴性症状则与潜伏抑制的异常增强相关。

    4 潜伏抑制形成的神经机制

    神经解剖学和药理学研究证实,中脑。伏隔核多巴胺(dopamine,DA)投射构成了潜伏抑制神经环路的主要成分,包括内侧前额叶(medial prefrontal cortex,mPFC)、海马(hippocampus,HIP)、杏仁体的基底外侧核(basolateral amygdale,BLA)、内嗅皮层(entorhinal cortex,EC)、伏隔核(nucleus accumbens。Nac)和腹侧被盖区(ventral tegmental area,VTA)。其中Nac发挥关键性作用。

    脑区内微透析测定表明,Nac的细胞外DA释放的增加出现在条件化训练阶段而非前呈现阶段,提示Nac激活主要参与条件化训练阶段。进一步的研究提示,Nac的两个解剖亚区:核部和壳部分别负责不同的功能,前者是根据条件训练阶段的刺激强化而做出相应的行为调整,而后者则是抑制这一行为转换。已知Nac分布着从HIP、mPFC、杏仁体、扣带回的谷氨酸能纤维 ......
上一页1 2 3下一页

您现在查看是摘要页,全文长 4988 字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