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心理科学进展》 > 2008年第4期
编号:11671837
视错觉产生的神经机制(2)
http://www.100md.com 2008年8月1日 《心理科学进展》 2008年第4期
视错觉产生的神经机制
视错觉产生的神经机制
视错觉产生的神经机制

     所述原理,运动信号从VI、V2区逐级整合到V5区,产生连续运动的知觉。如果V5区损坏,最后的运动知觉会退化到V2区的反应水平,运动信号变成不断涌出的、在不同位置上静止的片段。V5区之后的更高级视觉区损坏,则不会直接影响运动知觉。因此V5区的节点是运动知觉的基础节点。

    Adams发现猕猴视皮层V3区的神经元只对呈现在猕猴偏好方向的亮度大致相同的颜色信号作反应,这里只发现有5%的神经元按波长调整它们的反应;对于深度信号,有61%的V3区神经元表现出双眼视差很强的选择性反应,据此可以认为V3区是加工视差信息的区域。Pema等人对亮度的研究也发现,V1区的神经元对亮度变化作瞬间反应,对应于视网膜神经节细胞非线性的反应方式,是对信号个别特征(如线条和边缘)的分解的反应而未达到将其编码成稳定状态的亮度水平。

    概括各种视知觉研究结果可以得出,视知觉工作原理的核心是将神经节细胞局部的、单一的、微弱的信号按同类组合的模式逐级整合,到达基础节点所在的脑区以后,才能最后产生清晰完整的知觉反应。基础节点的神经元,就是对目标或目标的属性进行特定反应的神经元。

    然而,仅有特定反应神经元的激活还不足以产生知觉。新近大量研究报告显示,感知觉的相关脑区内占一定百分比的特定反应神经元和非特定反应神经元(对刺激都反应),二者可占一个感觉区神经元的40%~50%左右 ......
上一页1 2 3下一页

您现在查看是摘要页,全文长 5219 字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