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心理科学进展》 > 2008年第4期
编号:11671775
心理疾病污名形成理论述评(2)
http://www.100md.com 2008年8月1日 《心理科学进展》 2008年第4期
     裂症患者遭受污名的概率和具体经历。得出了公众污名的4个维度:人际交往、公众对心理疾病的印象、结构化歧视和社会角色的接近。Dinos等(2004)通过叙事访谈调查了伦敦东部的46名病人,发现精神病或药物依赖患者最容易报告污名感觉和体验;而抑郁、焦虑和人格障碍患者也会受人们同情态度和自身的污名感影响。公众污名的存在还阻碍了患者的求助行为。为免受歧视,患者会通过隐瞒病情或不接受治疗来回避公众污名。

    此外,公众污名还会影响到患者的亲朋和心理健康工作者,这被称为连带污名(courtesy stigma)或联结污名(associative stigma)。Phelan等(1998,2000)对156名病人的父母及配偶的研究发现,1/3的人主动隐瞒其家人患有心理疾病的情况,1/4的人曾因其与心理疾病患者的关系而被人回避。还有研究表明由于污名的存在,医学院学生很少愿意涉足精神病学和其他心理健康领域;该领域的见习医生和毕业生会体验到作为专业人员的污名,从业者则感到他们并不受病人和社会的尊重。

    另一方面,当心理疾病患者将公众的污名化观点视作与自我相关,认为自己像他人描述的那样因患病而没有价值时,就会遭遇自我污名,导致其自尊丧失、自我效能受损、治疗依从性变差并逃避社会交往,使得社会适应能力降低,进一步加剧了公众污名造成的损害。

    3 污名的成因

    社会污名无处不在 ......
上一页1 2 3 4下一页

您现在查看是摘要页,全文长 5291 字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