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心理科学进展》 > 2008年第4期
编号:11671757
心理疾病污名形成理论述评(4)
http://www.100md.com 2008年8月1日 《心理科学进展》 2008年第4期
     等(2002)假设那些会表明个人所属群体被贬抑、被边缘化的文化知识或情境线索将导致社会身份威胁,即因属于受贬抑的社会群体或类别而对自我相关方面造成的威胁。

    Major和Brient在回顾、总结近期的理论和实证研究基础上,构建了污名的身份威胁模型。。模型假定拥有人们一致认可的受贬抑的社会身份(污名)会让个体面对可能产生压力的情形(身份威胁)。人们对这些情形对其自身幸福重要性的评价受如下因素影响:集体表征、当时的情境线索及个人特征。首先,受污名群体成员对自己在社会中受污名的地位形成了共同的理解,这些集体表征影响其对污名相关情形的知觉和评价。其次,情境引发身份威胁的能力不同,这取决于它会在多大程度上让某人感觉自己将会因其社会身份而被贬抑、被消极刻板印象化或被歧视。最后,一些个人特征也会影响人们对情境的知觉和评价,包括对污名的敏感性、群体认同、领域认同、目标和动机。

    压力和应对相互作用观点认为,人们会根据事件对自身幸福的重要性而对其进行评价,评价包括初级评价和次级评价。前者评价压力源提出的要求,如其与自我相关的程度、危险性、需要做出的努力、造成不确定性的程度等;后者评价自身应对这些要求所具有的资源。评价结果受个体带入情境中的集体表征、情境线索和个人特征交互作用的影响。当个体把污名相关压力源提出的要求评价为对其社会身份有害,但并未超出他的应对资源时,污名会引发身份挑战。相反,当个体认为压力源所提的要求超出其应对资源时 ......
上一页1 2 3 4

您现在查看是摘要页,全文长 5544 字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