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心理科学进展》 > 2009年第1期
编号:11726479
判断与决策中的锚定效应(4)
http://www.100md.com 2009年1月1日 《心理科学进展》 2009年第1期
     的理论解释,Ofir等人采用锚定和调整理论对后见之明偏差的解释认为(Oflr&Mazursky,1990),人们从给出的结果为起点产生对判断的回顾,并基于元认知的线索从结果锚进行调整。在努力回忆过程中,人们对结果的惊奇程度以及基于元认知信息对原有判断的调整程度不同,从而产生两种调整过程,当人们产生“我应该知道!”的感觉时,基于元认知信息进行较小的调整,而高估他们预言的准确性,从而导致后见之明偏差;当人们感到结果很惊奇,产生“我从来就不知道!”的感觉,元认知信息使人们进行较大的回顾性调整,从而减少后见之明偏差出现的可能性。Ash和Jennifer(2008)以顿悟和多步骤数学题为实验材料,采用琐事任务范式及案例研究范式验证了上述原理,并进一步提出,这一原理与“升级和再判断”(Updating&Re-judging)理论在对后见之明的解释上不是竞争关系,而是分别适用于元认知的判断(metacognitive judgment)及情境的判断(situationaljudgment)等两种任务类型。

    (3)以锚定机制解释偏好反转现象,出现了不充分调整及选择通达两个研究路径。Lichtenstein等人最早从不充分调整模型研究偏好反转

    (Lichtenstein&Slovic ......
上一页1 2 3 4

您现在查看是摘要页,全文长 4938 字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