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心理科学进展》 > 2009年第2期
编号:11761384
“鸡尾酒会”环境中的知觉线索的去掩蔽作用(3)
http://www.100md.com 2009年4月1日 《心理科学进展》 2009年第2期
     (Freyman et al.,2004;Yang el al.,2007,2008)。具体来讲,Freyman等人(2004)用三种不同的方式在目标语句出现之前呈现目标语句中的一部分内容作为启动刺激,即启动句的内容与随后呈现的目标句的内容完全一致,但是启动句的最后一个关键词用相同长度的白噪声所代替。这三种启动句呈现的方式分别为:(1)由朗读目标语句的嗓音读出,(2)由不同性别的嗓音读出,以及(3)用书面的方式呈现。通过对目标言语最后一个关键词(该关键词在启动句中不出现)的计分表明,无论何种呈现方式,有启动的条件下被试的成绩均显著好于无启动条件的成绩,并且这三个条件下的去信息掩蔽的程度基本一致。这些结果表明,对于目标语句内容的了解,一方面可以使注意能更容易地捕捉和追随目标语句,另一方面由于目标语句的大部分内容已经在启动时得到加工,在目标语句和掩蔽语句同时呈现时,中枢系统对已经加工过的部分无需重新加工或者只需要很少的资源进行再加工,进而节省了注意资源以集中加工随后的关键词并提高对这个关键词的识别成绩。实验中目标语句内容的启动作用不受声音特性及呈现方式的影响,说明这种去信息掩蔽的功能是通过高级语言加工的过程来实现的。

    近期的研究除了证实了Freyman的发现可以推广到汉语外,还首次发现对汉语目标说话人嗓音的熟悉也能显著地减少对目标语句的信息掩蔽而不显著地影响能量掩蔽(Xu et al.,2008;Yang et al.,2007。2008)。这表明,在知觉加工的层次上,对朗读汉语目标语句的嗓音的熟悉可以帮助听者将注意力有选择地放在这个嗓音特征上,进而能捕捉和跟随目标语句的“嗓音流”,强化了目标语句流和掩蔽语句流之间的知觉性分离 ......
上一页1 2 3

您现在查看是摘要页,全文长 6495 字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