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心理科学进展》 > 2010年第1期
编号:11866005
诺布效应及其理论解释(3)
http://www.100md.com 2010年2月1日 《心理科学进展》 2010年第1期
     施者的责任。Nichols和Ulatowski(2007)为了验证该解释的正确性,也进行了类似的实验,使用的是伤害条件的实验场景,问题分为两种条件,一是让被试在“有意图地损害环境”与“无意图地损害环境”之间选择,另一种是让被试在“有意图地损害环境且对此有责任”和“无意图地损害环境但对此有责任”之间选择,结果两种条件下,选择前者的比例分别为68%以及67%,差异不显著。Adams和Steadman所说的意图语言的潜在含义,即要对不好的行为担负责任,并没有产生影响。所以,目前为止无法证明是意图语言的实用意义造成了诺布效应的出现。

    2.4 权衡假设

    与以上各解释不同,Machery(2008)认为诺布效应与道德问题并无关系。人们之所以在伤害条件下判断行为实施者是有意图的,是因为行为实施者做出选择前进行了利益与损失的权衡;而有利条件下,副作用与主要目的并不冲突,所以行为实施者也就没有权衡的必要。在“董事会主席实施计划,损害或改善环境”场景的伤害条僻中。损害环境为获得利益的条件,可视为一种损失。因为人们相信损失是有意图地发生的,所以他们判断行为实施者损害环境这一行为是故意的。但在有利条件下,改善环境是一种好的副作用。无法将之归为损失。在此基础上,人们就判断行为实施者改善环境这一行为是无意图的。在验证权衡假说时,Machery使用了新的实验材料,其中一个场景是一个口渴的人前去购买大容量的饮料。结果指定的饮料需要多付一美元(伤害条件)或者可以得到一个纪念杯(有利条件)。在要求判断两种情况下行为实施者(口渴的人)是否是有意图地付一美元或得到一个纪念杯时 ......
上一页1 2 3

您现在查看是摘要页,全文长 6037 字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