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心理科学进展》 > 2010年第1期
编号:11866027
工作场所中的反生产行为及其心理机制(4)
http://www.100md.com 2010年2月1日 《心理科学进展》 2010年第1期
     产行为的发生提供了合理的线索。然而,实际中反生产行为的发生机制要复杂得多。由于其他因素的相互作用,上述过程的任一环节都可能受到影响。并最终影响到反生产行为的发生。由于这些因素并不是直接地作用于反生产行为,而是通过干扰反生产行为的发生过程,间接产生影响,因此,在这里,笔者将他们统一称为反生产行为发生机制中的调节变量,包括控制点、归因风格、人格特质、消极情感及核心自我评价等。

    4.3.1 控制点和归因风格

    因果推理理论将个体对工作场所中知觉到的不平衡的归因过程视作反生产行为发生的关键环节。控制点和归因风格对反生产行为的影响就主要通过影响个体的归因过程来实现。在挫折面前,外控者较内控者更倾向于进行外部归因,从而更可能引发类似反生产行为的行为反应。与反生产行为密切相关的归因风格主要有三种:悲观主义归因风格、消极归因风格和敌意归因风格。

    早在1982年,Martinko和Gardner就提出了悲观主义的归因风格(主要表现为习得性无助),发现持这种归因风格的人更可能表现出缺勤、冷漠、沮丧和酗酒等反生产行为。与悲观主义的归因风格类似,Selligman在1990年提出了消极归因风格,认为具有消极归因风格的人则倾向于对失败进行内部、稳定性归因。显然,具有消极归因风格的人更可能实施个体自身指向的反生产行为(Martinko ......
上一页1 2 3 4 5下一页

您现在查看是摘要页,全文长 5007 字符